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藉由強化國產竹材供應鏈之發展策略——達竹林增匯功能之做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藉由強化國產竹材供應鏈之發展策略——達竹林增匯功能之做法

易秉蓉  (2022/12/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2期》

 全球暖化帶動各國政府提出碳管理政策,以及達成淨零碳排之目標,而地球上儲存二氧化碳最大的天然倉庫非森林莫屬。林木能將大氣中之二氧化碳以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一方面作為植物新陳代謝能量所需,另一方面則被轉為植物體一部分,而形成碳保存。每生產1公噸萄葡糖,可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1.6公噸,並釋放1.2公噸的氧氣。故森林可藉由碳保存(carbon conservation)、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碳替代(carbon substitution)三項,創造二氧化碳的減量功能。


碳吸存(保存)重要性與提升國產竹材使用之關聯

森林永續發展之經營管理,除可提升森林碳吸存能力、將碳固定在木竹材中達成碳保存,以及木竹材採伐後,多元應用便可成就碳替代之效,於是加強森林碳匯與經營管理,成為當前重要碳匯管理政策之一。森林中以竹子生長快速,竹子從竹筍長出地面後,兩個月可生長至15公尺高,且高於一般木材的固碳能力,成為全球致力改善氣候暖化的政府部門積極經營標的。

碳儲存量的估算主要由森林資源林木蓄積量,經由轉換係數加以轉換為生物量及碳儲存量;而竹材生物量的測定,則是伐採後先秤其鮮重再取樣烘乾,由乾鮮重的比值換算生物量。相較於林木而言,竹林的生物量可能較低,但林木栽植的時間需要較久,竹類在短期間內即可累積相當的生物量,顯示竹類是碳吸存能力相當卓越的植物。

2021Devi等人研究,為了找出竹子的生物質生產和碳儲存潛力的關聯性,研究團隊分析並測量兩種在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特有的馬甲竹(Bambusa tulda)和長鞘竹(Dendrocalamus longispathus)。馬甲竹地上總生物量在竹稈約占84%、竹枝占8.1%、葉占7.1%,以竹枝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竹稈和竹葉。而長鞘竹地上總生物量在竹稈占86%,分枝占8.7%,葉占5%,碳含量最高的是在竹稈部位,其次是竹枝和竹葉成分。國內研究則以台灣中部地區之桂竹為例,稈部的碳含量最高約47%,其次是枝45%,以及葉約為38~44%;代表竹子的地上生物質具有儲存大氣碳的巨大潛力。

平均而言,一般林木每年每公頃二氧化碳吸附能力是7~14公噸,竹林在定期更新與利用情況下,五年生的桂竹以每公頃栽培1.8萬支竹子計算,每年每公頃可固定約22公噸二氧化碳。以五年生的孟宗竹,每年每公頃能固定約47公噸二氧化碳。放眼台灣之竹林面積約18萬公頃,實則蘊含可觀之自然碳匯空間。

實務面則以2013年於尼加拉瓜之竹林以新植造林的模式、使用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公告之AR-ACM0003方法學(附注),通過碳驗證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獲得竹林碳補償認證,陸續更在迦納、菲律賓、盧安達、南非皆有竹林場域進行VCS驗證中,顯示竹林增匯之策略已有先例可循。

國際間也將推動國產材供給,作為溫室氣體減量的重要策略。以日本為例,因應京都議定書對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要求,預計每年藉由森林碳匯中移除1,300萬公噸的碳,故須多方鼓勵國產材生產;日本建材量販店可購買各種便宜的木材,價格約為台灣的1/3。透過竹、木材加工轉化為耐用產品,例如建材、地板、家具等製品,竹材具有堅韌特質,其強度約為鋼材的70%,但是碳排放量卻僅有鋼構造約2%

淨零排放森林碳匯竹材供應鏈國產材利用碳吸存能力竹材加工綠色資材竹林經營循環利用氣候變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