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美國的凱恩斯革命
施建生 (2006/06/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6期》
在本刊上期中,我在「凱恩斯與羅斯福」一文曾說凱恩斯對羅斯福之「新政」的影響甚微,但對美國經濟學界的影響則極大。這是因為當時哈佛大學正有一群年輕而優秀的經濟學者,對於他們面臨的歷久不去的經濟蕭條感到非常困惑,而苦於無法找到其所以發生的原因及其解救的方案。現聞遠在英國的凱恩斯已對此求得的答案,故當其所著「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簡稱「一般理論」)在英倫於1936年出版的數週以後,即有在美國印行的袖珍本的來到時就競往採購。但這畢竟是一本凱恩斯為少數經濟學家所寫的專著,不是容易讀懂其精義的。最好是能得到良師益友的輔導。不久以後,他們果然獲得這種機會,現可先對此略加交待。
也是在1936年,哈佛大學獲得一位校友利托爾(Luctus V. Littauter)二百萬元的捐款,要設立一個公共行政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該院現已改稱甘迺迪政治學院John Fitzgeral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以紀念校友甘迺迪總統),並要聘請韓森(Alvin H. Hansen, 1887~1975)為利托爾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韓森先生原在明尼蘇達(Minnesota)大學任教十八年,為著名的研究經濟景氣循環的專家,著有「經濟景氣循環理論」(Business Cycles Theory) (1927)及「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1928)等書。後者係與當時哈佛大學教授格凡(F. B. Garver)合著,所傳述的是傳統的古典理論。所以當他為「一般理論」寫書評時,也與一般經濟學家一樣,不以為然。他曾如此說:「這裡所評的這本書不是一塊建立一種『新經濟學』的里程碑。它以激動的語氣,再度警告我們以基於不再切合經濟生活之事實的假設去從事推理是危險的。………這本書只在指點出經濟發展趨勢的徵象,不是一塊科學賴以建立的礎石。」(Alvin H. Hansen, "Mr. Keynes on Unem-ployment Equilibrui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XLIV, No.5, October, 1936)實際上,韓森從其長期對於經濟景氣循環的研究中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認為經濟景氣循環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現象,其中會受到所得分配的不平均、投資前途的不確定、存貨的波動,以及整個經濟社會各部門之協調的不良等等的影響,結果就會引起整個經濟的波動。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就不時顯示出他的保守思想,與當時一般經濟學家一樣,也認為物價與工資的調節可以消除經濟危困,不相信政府的干預能產生宏著的效果。但是,待他翌年秋季到達哈佛以後,他的態度就變了。
當時他與該新成立的研究院院長威廉慕士(John H. Williams)合開了一門稱為「財政政策討論課」(Fiscal Policy Seminar)。在這門課中,他即採取了凱恩斯的觀點,對有關財政問題就美國情形加以發揮。一時激起了許多研究生與年輕教員的嚮往,後來甚至驚動了華府中許多官員專程前往參加。由於反應如此熱烈,這門課程也就這樣成為當時英國進行的所謂凱恩斯革命傳入美國的管道(John K. Galbraith, "How Keynes Came to America",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ay 16, 1965, reprinted in his Economics, Peace and Laughter,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1971),而韓森也因而被稱為「美國的凱恩斯」。
凱恩斯革命、新古典綜合、財政政策、哈佛經濟學、赤字支出、乘數理論、補償性支出、經濟蕭條、韓森、薩繆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