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文化創意產業與都市再生——以東京六本木為例
林美緒 (2010/07/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7期》
六本木是以外國人聚集之不夜城而聞名,一直是東京夜生活的代表,有許多俱樂部、酒吧以及舞廳等集中在此。過去的六本木,是個白天沒特色,但夜晚活力四射,喧囂直至黎明的不夜城。然而日本在二次大戰敗戰後,老舊木造房子與社會經濟雙雙遭受打擊,隨後經歷了1950年代的復建期,接著1960年代的經濟快速成長期,期間陸續頒布「市街地改造法」,實施「特定街區制度」、「容積地區制度」、「首都圈整備計畫」,配合相關法令與政策,以導入民間投資的方式,帶動都心地區大型更新計畫的發展,六本木即為都心地區更新事業的一個重要戰場。2002年「泉花園」完工、2003年「六本木之丘」的推出,甚至2007年「東京中城」的開幕,皆為六本木地區大規模整體規劃之更新開發案例,為六本木打造一個複合型更新地區的成功經典形象;加上2003年六本木之丘的「森美術館」、2007年「國立新美術館」,以及東京中城「SUNTORY美術館」的揭幕,為六本木注入創意設計文化之品味氣息,三家美術館正好形成六本木文化創意產業的三角區域,使得六本木進化成融合生活機能、藝術、文化、夜生活於一身的新文化據點,白天、夜晚各有特色。
日本更新事業的成功,不只是老舊街區的改善,更著重於豐富文化與機能復甦的改造,稱之為「都市再生(注1)」。東京已不再是一堆超高層辦公大樓的集合體,結合創意設計、多元特色商店、藝廊與美術館等文化設施,以豐富東京這個超級城市的文化層次,提升其創意品味與國際氣息。在都市環境更新的同時,也達到機能復甦與文化內涵的充實,東京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可從日本之都市更新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兩方面探討。
日本都市更新政策之發展
日本為復甦長期不振的經濟,2001年4月6日推出之「緊急經濟對策」,都市再生為其中振興經濟策略之一,日本首相並將都市再生列為都市結構改革的一項重要議題。依據「都市再生特別措置法」之規定,內閣設置「都市再生本部」,並訂定相關法令及方針,藉以解決都市問題及改善產業環境,並活化各都市經濟活動,以提升國際競爭力。至2007年為止,都市再生本部共召開18次會議,主要研議與決定事項包括:都市再生計畫選定與推動、民間都市開發計畫之促進,以及全國都市再生之推動等三項。都市再生本部之帶領下,促成了包括東京車站周邊地區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地區、以及新宿副都心廣達96公頃、橫跨11個街廓之超大更新案、代官山Address、汐留地區的超高層商業中心、六本木之丘、東京中城、表參道之丘、橫濱MM21港口轉型再生等眾多重要都市更新案例。
為整合區域資源,使區域產業、經濟與機能活化及再發展更往前邁進,日本於2007年10月9日內閣會議決議,將都市再生本部、構造改革特別區域推進本部、地域再生本部及中心市街地活性化本部等四個單位合併,整合成「地域活性化統合事務局」,並隸屬於內閣府正式編制下的局處。該事務局是為了發揮地區再生之整體核心戰略,有系統性地全面落實政策,並持續推動區域更新與地方機能之再造。
文創產業之經濟價值十分可觀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將大量藝術和創意投入具經濟價值商品或服務的產業,主要目的是傳遞商品的意義與概念。「文化產業」一詞最早是由作家Max Horkheimer與Theodor Adomo於1937年提出,當初概念是指富含文化意義的產品與其產生之過程。現在普遍認為的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包括:表演藝術、音樂、廣播、電影、影帶和攝影業、出版、手工藝、設計、時裝和視覺藝術等。英國將文創產業的定義為:「源於個人創意、技術與才華,並有潛力透過創造及運用知識產權帶來財富和就業的行業。」美國創意經濟之父John Howkins將「主要創意產業」歸納為研發、出版、軟體、電視廣播、設計、音樂、電影、遊戲等15種,而主要創意產業在全球上的經濟產值高達2,240億美元,估計1999年美國就有超過250萬人從事創意產業相關的工作。
都市再生、文化都心、六本木之丘、東京中城、創意設計、文創產業、權利變換、美術館聚落、地區產業振興、設計資源運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