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中小企業應對經營風險之應對思維
劉韋琪 (2012/10/08)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0期》
亞太地區發展日漸蓬勃,加上經濟區域發展的趨勢,中小企業在執行經營活動時,將面臨各類型的風險。為因應亞太地區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較大企業在經營上更需注意的問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向APEC在2010年5月成立APEC中小企業危機管理中心(SCMC),目的為協助中小企業因應貿易的相關風險,顯示出貿易風險管理對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另外,埃森哲顧問管理公司(Accenture)2011年調查顯示,只有25%的中小企業管理者認為自身企業有做好風險管理的措施應對。顯示出中小企業對於經營風險的防範較為不足,俗話說「防範於未然」,只有監控風險的變化,方能使企業大步向前行。
風險變化快速,迫使企業窒礙難行
事實上,全球歷經兩次金融風暴,加上世界各地天災頻傳,對中小企業的影響頗具威脅,在處理全球業務的過程,碰到原物料短缺、水電供應缺乏、金融資金取得困難等風險,對於亞太地區中小企業而言,將使企業成長更加窒礙難行。而天然災害造成的問題並不單單影響自然資源的破壞,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證明了天然災害對於企業影響的程度。總計日本311地震,共造成337家企業停止營運半年,影響範圍相當嚴重。自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各機構紛紛加重貿易風險的重視,中國商務部研究院2010年表示:「500家貿易商抽樣調查,出口業務的壞帳率超過5%,值得注意的是利潤率低於5%,更表示對1,000家國際貿易企業的調查發現,超過65%的企業因為貿易對方缺乏信用,而導致利益受損」。顯示出企業對於風險的重視程度高。
全球政經情勢變化,亞太地區保有正確的因應思維
然而,通訊科技的進步,使亞太地區中小企業可以更順利的進入全球市場一較高下,但對亞太地區中小企業而言,赴非同文同種的地區風險隨著國際化利益挾帶而來。全球政經情勢的轉變,包括歐洲債信問題、美國復甦低迷、自然災害頻傳、全球領袖汰換所導致的後續影響等,都將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俗話說「防患於未然」,後金融海嘯的餘波盪漾促使全球貿易風險提升,如企業延遲付款、企業財務壓力等因素導致貿易風險升高,國際貿易市場顯得更加詭譎多變。回顧過去,全球貿易市場存在許多貿易風險,企業在經營處理國際貿易業務時,任何可能或遭受不利、不便、阻礙或損害等挑戰,皆可稱為貿易風險,且範圍廣泛,包括交易雙方以及貨物在生產、交易、運輸等過程中所產生之風險,或是第三者及外在環境所引起的風險,皆可能成為國際貿易風險的原因。根據外貿協會2010年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2011年對於國際貿易風險的種類彙整(附表),並細述外在四大類風險如下:
附表 貿易風險種類彙整表
(一)政治與法律風險:政經情勢的動盪
科法斯(Coface)在2011年認為中東地區引起的動盪問題,將引起全球貿易風險的上升。回顧2010年起突尼亞展開的「茉莉花革命」導致中東地區的政局動盪,衍伸出阿拉伯之春等問題。種種問題根源於政治腐敗與經濟危機,有如蝴蝶效應般,出現「敘利亞之亂」、「反美保壘」等事件,接二連三的事件突顯國際經貿市場的政治風險,更顯風險控制的重要。在歐洲,14世紀的黑死病造成歐洲的一場浩劫,七百年後的歐洲染上了另一種「債務危機症候群」,2009年歐債危機的引爆在歐洲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許多歐洲國家領導人紛紛落馬。顯示全球的政經情勢動盪,歐債危機與中東問題發酵,雖然2012年6月17日,希臘改選新民主黨領袖薩馬拉斯組閣,共獲得179個席次,希臘暫時不會退出歐元區,緩解了歐債問題,但是「經濟」與「政治」並非兩條平行線,而是環扣國家是否能穩定發展的正向關係線,因此政經情勢所造成的風險,更須密切注意。
貿易風險管理、中小企業、災害衝擊、財務風險、政經情勢、匯率波動、供應鏈脆弱性、資訊安全、風險諮詢服務、永續經營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