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從價值鏈觀點看農業產業化發展之整合策略:供應鏈聯盟VS.開放式創新聯盟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價值鏈觀點看農業產業化發展之整合策略:供應鏈聯盟VS.開放式創新聯盟

孫智麗  (2014/03/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3期》

   建立農業新價值鏈(Value chain)是目前施政的重要方向,但究竟什麼是價值鏈?產業價值鏈與產業結構在策略分析有何不同?而過去農業十大團隊、旗艦產品的策略推動思維為何?就農業產業化發展之整合策略,以供應鏈或是開放式創新觀點來看價值鏈聯盟有何不同?本文嘗試Michael Porter所提出價值鏈與競爭優勢等,導入供應鏈及開放式創新觀點,提出不同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整合策略,供各界在推動產業聯盟、建立價值鏈之參考。

 

價值鏈

   Michael Porter1985年提出價值鏈概念,若一企業要發展其獨特競爭優勢,或是創造更高的利潤,策略即是將企業的經營模式(流程)解構成一系列的價值創造過程,而此價值流程的連結即是價值鏈。一般企業的共通價值鏈,主要分為主要活(Primary Activities)與支援活(Support Activities)兩類。主要活動為一企業主要的生產與銷售程序,包括:進貨物採購運(Inbound Logistics)、生產製造營(Operations)、出貨物配送運(Outbound Logistics)、市場行(Marketing and Sales)與售後服(Service)等。支援活動可視為一企業支援主要營運活動的其他企業運作環節,或是所謂的共同運作環節,包括:企業基礎結(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firm)、人力資源管(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技術發(Technology development)與採購作(Procurement)等(1)。

 

1  價值鏈

 

產業價值鏈

   Porter(1990)認為任何產業價值鏈都是由一連串價值活動所構成的,產業價值鏈是一個龐大的價值體系,企業價值鏈乃附屬在這個體系之下。產業價值鏈包含滿足企業價值鏈的上游供應商,如提供價值鏈所需原料、零件、設備和採購等服務,及下游完成價值鏈活動的行銷通路與最後消費者。若將不同企業所處的產業環節連結起來,即成為所謂的價值系(value system),包括:供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通路價值鏈與消費者價值鏈等(2)。

 

2  價值系統

 

   產業價值鏈從上游原物料供應到下游行銷管道,經由協調整合後,滿足最終顧客所需之合理的價格、速度、品質、服務等需求。其所開創的利潤契機,是藉著產業價值鏈中的補給、訂貨程序、研究發展、售後服務和許多其他的活動環環相扣,其中聯繫點的效果,對企業各上、下游的供應商、行銷商皆有不同程度之影響。

   價值鏈就是將供應鏈的意涵加以延伸,認為在所有的經濟活動中只要能創造出價值的環節就可納入價值鏈中。從這個點加以思考,只要能在這個環鏈中創造出新的附加價值,就可以強化競爭優勢。因此廠商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策略,增加自己在價值鏈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從而建立本身的競爭優勢。

   一般而言,企業的價值鏈與企業競爭策略規劃息息相關,欲達到價值創造的最大,不外採用成本優勢(Cost advantage)與差異(Differentiation)兩大策略,其中成本優勢其實就是在每一價值鏈環節中,盡可能降低成本,而差異化當然就是達到比競爭者更佳的效能,這兩大策略即是提升所謂的獲成本比,以達成利潤增加的目的。這兩大策略考量因素都屬於企業競爭分析,特別是波特五力分析中的競爭者與潛在競爭者分析(3),亦即如何經由企業自身的運作(成本優勢),與優於競爭者競爭優勢(差異化),進而達到成本的降低或是價值的增進。

農業價值鏈供應鏈管理開放式創新產業聯盟成本優勢產品差異化競爭策略農業六級化智慧農業農企業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