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因應WTO開放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與前景
孫明德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歷程
1983及1985年,中國政府分別將國有企業流動資金與長期資金的供給方式,由財政撥款方式改為銀行貸款,但由於國有企業角色的特殊,因此政策性貸款仍占銀行放款的大宗,國有銀行並未要求國有企業提高自有資本,且由於缺乏競爭,金融機構自身經營體質、資本結構,以及專業經營管理人才也沒有改善,使得銀行業經營績效為外界所詬病,1990年代初期,由於景氣過熱,資金大舉投入房地產及股票操作,為因應當時投資過熱所引發之通貨膨脹問題,中國政府持續推動商業銀行改革,中國實施金融緊縮政策,對銀行帳戶、資金、房地產融資,以及非銀行之金融機構加以整頓,此一金融緊縮政策使得當時泡沬經濟崩潰,許多銀行貸款成為不良債權。
1990年代後期,中國政府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部分國有企業無法因應外部挑戰而導致破產或停止生產,使得銀行不良放款比重日益提高。為降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資產及壞帳比率,以及改善國有金融企業經營體質,中國政府於1999到2000年期間,將國有商業銀行1.4兆元人民幣,約占不良放款10%之資產,轉撥給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依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的數據,2001年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債權占貸款總額比率達25.37%,因此推估未轉撥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前,中國國有銀行不良債權比率約在35%~40%之間。
中國金融市場中間接金融比重較直接金融高,間接金融中則是以銀行業為主,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更是中國銀行業之主體,因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成為解決中國金融問題的關鍵所在。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之資料顯示,如附表所示,2004年底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為172,887.9億元人民幣,而外資銀行總資產為5,137.2億元人民幣,前者為後者的33.7倍,2004年底四大國有銀行之機構數及員工人數分別占全國總數之88.6%及80.0%,2003年底其存、放款餘額之市占率分別達63.5%及60.8%。
附表 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機構及員工數(2004年底)
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及引資
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所接收之不良放款,至2004年底僅回收20.29%,但將壞帳轉出之中國銀行不良放款比重卻仍居高不下,根據中國金融年鑒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底中國銀行業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放款率仍高達20.4%,其中以農業銀行不良放款比率30.66%最高,其次為工商銀行21.24%,中國銀行16.29%,建設銀行居末為9.12%,資本適足率最高的中國銀行僅7.69%,建設銀行及工商銀行分別為6.51%及5.52%,均低於國際標準,農業銀行則未公布。為此中國政府於2004年成立中央匯金公司,動用外匯存底225億美元增資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在增資之後,2004年9月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資本適足率分別為8.75%和9.39%,不良資產比率分別降至為5.16%和3.74%,並於2004年8月及9月由原國有獨資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以便上市及引進資金。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WTO金融開放、不良資產、政策性貸款、金融市場開放、外資銀行投資、資本適足率、金融監管、國有銀行上市、外資股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