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標竿歐盟發展趨勢,思考我國「氫」零轉型加速之路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標竿歐盟發展趨勢,思考我國「氫」零轉型加速之路

​​​​​​​杜沄蓉  (2022/10/07)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0期》

    從國發會2022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可以得知:氫是幫助我國達成2050碳排目標的中堅角色。而透過本次淨零轉型,預期可提升我國自產能源占比,翻轉高進口能源依賴風險,使進口能源依存度從2021年的97.4%,降至205050%以下,減少國際能源市場衝擊與價格波動。同時透過綠電供應鏈之推動,滿足產業供應鏈與全球綠色倡議要求,讓我國產業更具國際競爭力,而據此規劃現階段應於2030年時達成能源低碳化之落實。

然而我國目前氫能來源主要倚賴進口灰氫,運儲方式則以進口高壓槽車運送氣態氫為主,尚未建置氫氣運輸管路與大型定置型液態儲槽等基礎設施,與國際發展趨勢似乎尚有一段差距。因此本文將從我國對於未來氫能發展規劃與期待切入,藉由歐盟前瞻研發、專利技術及產業推動資訊,獲得標竿或可能合作對象,並與我國發展稟賦分析對照,進一步提出我國「氫」零轉型加速落實之參考意見。

 

我國對未來氫應用發展之期待

近年全球遏阻地球暖化意識抬頭,使氫能產業與相關技術重要性日益提升,我國經濟部於2021年年底成立「氫能推動小組」,結合工研院(ITRI)、公部門、國營事業資源,規劃氫能應用、儲存、合作的前置作業,目標是加速國內氫能技術建立、帶動產業發展。

因此工研院於20226月發表「台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考量腹地有限,而在現有基礎上,建議於台灣西岸分別設立北、中、南三大氫應用園區,包括:北部搭配既有電廠,改以混氫/混氨發電,採取發展漸進式混燒到專燒的燃氣發電;中部配合離岸風電、太陽能電場規劃綠氫生產,並可開發綠能轉氫儲存之燃料電池儲能園區;南部則與既有石化、鋼鐵聚落與天然氣接收站,逐步導入氫氣發電、成為重工業的氫氣減碳園區。

未來氫能將主要分為三大應用,分別為發電、工業應用和交通載具。首先在發電上,分為定置型發電(如:大型定點發電廠)和分散型發電(如:燃料電池發電)兩種模式。在工業應用方面,鋼鐵與石化產業可利用氫氣冶金、鋼化聯產及使用低碳氫等降低製程碳排,以及半導體製程產生的大量餘氫回收發電。在交通載具上,依國發會淨零碳排路徑預估,台灣2050年新掛牌道路用車全電動化,預估2050年全年將達40萬輛。其中高載重、長途運輸的如大型客車與貨車,將有25%以氫燃料發電。

另依核能研究所(INER) 20225月發表的「全球氫能發展趨勢及我國氫能發展規畫」報告指出:「氫/氨於電廠之混燒、氫燃料電池車,以及再生能源電解製氫等皆為未來主要產氫技術。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SOEC)效率最高,是最具潛力之技術。在氫能運儲方面,液氫及液態有機氫載體海運目前技術成熟度低,但對未來我國與其他高度依賴進口氫的國家相當重要,值得投入相關研發」。

氫能產業淨零排放2050碳中和氫燃料電池綠氫生產氫能運儲歐盟減碳液氫儲存再生能源產業減碳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