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社會創新評估架構
吳昱明 (2022/05/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5期》
近年來台灣由於政府各部會以及影響力投資社群高度支持,我國社會創新產業逐步成熟與規模化,逐漸與國際倡議的永續發展指標靠攏。然而,由於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體的社創產業,直接套用國際主流的社會影響力評估方法門檻過高,無法實質幫助社創組織媒合企業資源。據此,本文從過去實務經驗觀察以及相關文獻蒐整後,建構一套強調社創組織可持續發展為主軸的評估框架,期待在自主營運的前提下,達到利害關係人共融、環境共存等不同層次永續發展目標。與此同時,簡易的評估工具也將有助於投資市場的透明化,搭配社會創新平台的階段性優化以及影響力投資社群共同努力,期許台灣社會創新產業可以更穩健地成長。
社會創新倡議潮流與評估切角
社會創新是一個隨著時代浪潮出現的不斷推陳出新的產物,2000~2010年前後國際社會瀰漫反資本主義氛圍,同時間環保永續概念抬頭,「社會創新帶來更好的未來」的倡議在投資人社群、政府組織以及私人企業當中逐漸成為主流論述(Pol and Ville, 2009)。
(一)社會創新倡議:以永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精神
2016年World Economy Forum出版「Social Innovation: A Guide to Achieving Corporate and Societal Value」報告,號召大型跨國企業投入發展社會創新事業,搭配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以及OECD的永續福祉(Sustainability of Well-Being),進一步引領企業進行內部創新以及外部資源整合等社會創新目標。同時間,國際型基金會如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以商業投資角度投入社會創新發展,透過贊助與推廣社會創新實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鼓勵除了大型跨國企業以外、新創、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都能共同投入社會創新的實作。近五年社會影響力的規模更是有突破性的成長,其肇因於新興科技發展成熟足以觸及更多應用場景,例如打造綠能產線、透過數據精準分析減少碳排放、智慧製造讓企業更能做出永續承諾,也進一步將科技技術透過內部創新的方式,引入社會設計方法論,實踐在各國的不同場域中。
回到台灣視角,承襲國際上社會創新的浪潮,我國行政院於2018年公布「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以價值培育、資金取得、創新育成、法規調適、推動拓展、國際連結等核心策略,致力於建置我國永續發展的商業與社會環境,同時植基於SDGs理念與方向,探索多元社會創新模式,期盼能提升我國國際能見度。政府部會也響應此一方案,盼望從社會設計角度切入,引入科技創新能量,扶植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組織,希望可以找到具體的社會創新與科技應用解決方案,提出文化台灣、綠能矽島、智慧國家、公義社會、幸福家園等目標(社會創新大調查,2020)。
當代社會創新的蓬勃發展,對於國際社會上的政府組織、企業以及公民社會都帶來巨大影響,從前述的指標性國際組織倡議來看,扣合永續發展指標發展社會創新為當代顯學,因此了解永續發展指標的實作趨勢以及對於商業評估的變革實有必要。根據World Economy Forum的全球性調查,在17項SDGs指標中,國際社會創新組織(包含社會企業、基金會與非營利組織等),最關注的議題前五項包含:「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1」消除貧窮、「SDG 8」優質工作與經濟成長、「SDG 5」性別平權以及「SDG 4」優質教育(WEF,2022)。
社會創新、可持續發展、永續指標、影響力評估、台灣社創、社會設計、影響力投資、社會對話、創新工具、評估框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