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經濟學是否濫用太多假設?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經濟學是否濫用太多假設?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6/0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2期》

自然科學儘量少假設,經濟學想要就加假設

各種科學都說要客觀分析,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理論都不可避免要做一些假設才能進行分析。這些假設有的是為了將問題簡化到可分析的程度,有的是對仍不可知的事情之主觀認定,有的則是多數人認為應該是如此的看法。連科學中最抽象或純粹的數學也仍須由一些基本的假設或公理出發,例如歐幾里德就由五個公理推演出整部的幾何學,但這五個公理卻是無法證明甚至不見得不能改變的假設。拿掉其第五個(平行)公理之後就出現了非歐氏幾何學。絕大部分的科學理論都是建立在某些假設上的(竹內薰2007)。

做一些假設雖是分析所必要,但做不同假設卻常會使結論很不相同,所以假設也不能隨便做。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有個叫Occam's Razor的原則,即在各種相互競爭用來說明同一件事的假(Hypothesis)中,應該選用假設最少的那一個。這也就是說分析時用的假設要儘量地少,理論要儘量簡單,這種原則讓自然科學簡化到好像一個大爆炸就發展出整個宇宙。經濟學雖然也號稱科學而且常想仿效自然科學,但在這方面大部分時候卻不像自然科學那樣避免多用假設。許多經濟理論常為了得以分析下去而得到結論,甚至只是為了得到較確定的結論,就再加上一些假設。所以各種經濟理論常含有許多假設,多到隨便改個假設就可以多一篇文章甚至多一個學派,以致有十個經濟學家11種意見的笑話,而不同假設和不同模型的優劣也變成不易檢驗。
 

太多假設會誤導經濟理論的使用者

由於經濟問題確實有太多影響因素,而且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在控制重要條件之下進行實驗,所以經濟模型加上甚多假設以簡化分析並無可厚非。但實際上經濟分析所用的一些假設卻非必要,有些假設可能只有一部分情況可以成立,有一些假設實際上更可能不正確或辦不到,但運用經濟分析之結論的人卻常不知道結論是建立在這些不見得合理的假設上,因而可能誤用了不恰當的結論。有時候人們甚至把假設誤以為是真實的情況,而造成更大的誤導。

舉例來說,經濟分析常提到「其他事情不變(Other things remain the same, ceteris paribus)這個看來頗合理的假設,但卻很少講清楚不變的其他條件到底是哪些Milton Friedman即曾指出,如果在討論需求曲線時假設其他事情不變,是指其他產品的價格、產量,以及消費者的貨幣所得或支出都不變,那對這產品支出也只能固定不變,也就是這需求曲線的彈性能等於一。而這顯然不是「其他事情不變」這假設真正要的結(Milton Friedman, 1962, p.23)。真正要假設為不變的變數常常更難說明清楚,但經濟研究中常簡單地做了這個方便分析下去的假設。

簡單的經濟學中邊際效用遞減的假設其實只是為了方便而非必要(陳博志,2015a)。總體經濟模型常假設經濟體系是安定的,其目的常只是要得到確定的結論。但實際上經濟體系常是不安定的,這也是需要總體分析和經濟安定政策的主要原因。所以總體安定性的假設幾乎是不該用的,但很多人甚有整個學派都依賴安定性假設(陳博志2015b)。數理經濟分析也常為了讓數學方法可以運用,而假設相關的經濟函數是凸形的而且可微分兩次的乖函數。這類假設非常多,人們在運用經濟分析之結論時一定要多瞭解這些假設所造成的運用上之限制。

經濟模型假設檢證理論適用性統計實證經濟學方法論政策影響理性預期數理經濟學經濟穩定性學派爭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