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印尼財政方向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評估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印尼財政方向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評估

王翊全  (2017/1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1期》

印尼財政改革方向

印尼自2014年10月佐科威(Joko Widodo)總統上台以來,致力推動經濟改革方案,相關方案包括:14輪經濟刺激計畫、大幅刪減能源補貼,以及增加教育、基礎建設與醫療支出等,希望能藉此改善印尼的經濟體質。

回顧過去印尼因擁有豐厚的天然資源,靠著石油和其他原物料資源的出口支撐其經濟;但在1960年代,因政治不穩定導致其國家經濟陷入混亂,通貨膨脹率曾高達1,000%,當時也因為基礎建設不足亦無法吸引外人投資。直到1980年代開始有了經濟改革,外資湧入,讓印尼在1989~1997年間的平均年經濟成長率超過7%,使其享有「亞洲四小虎」的美名。

然而,在1990年代末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和排華運動,使印尼經濟遭到重創,雖然自2000年後,經濟成長率逐漸改善,但仍有超過10%的人口居於貧窮線之下,且失業率平均達6%以上。

因此,佐科威總統推動印尼經濟進一步改革,希望透過財政支出改善其國內經濟狀況,唯國家仍存在政府機關貪汙、貧富差距大與基礎建設低落等問題。究竟印尼財政方向改變是否能促進其經濟轉型?本文將從印尼經濟論述開始,透過闡述財政與貿易狀況分析其經濟問題,最後針對其經濟展望做一預測。


印尼歷年經濟狀況簡述

印尼位於亞洲大陸與澳洲之間,國土面積東西長約5,160公里,南北長約1,600公里,北鄰菲律賓,西隔麻六甲海峽,與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相望。其天然資源豐富,燃煤出口量、棕櫚油產量均為全球第一,錫產量全球第二,稻米產量全球第三,同時為全球第四大人口國,2016年統計資料約2億6,058萬人,代表其具有龐大之內需市場。在產業別方面,服務業比重不高,2015年服務業占GDP比重為44.7%,工業和農業分別為41.3%及14.0%。

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數據,印尼在2013~2016年的經濟成長變化方面(表1),由於出口產品加上外資投資下降,2013年其經濟成長率由6%降至5.6%;至2014年時,由於主要出口市場中國需求減弱,再加上印尼政府於當年度1月起禁止礦物原料出口,導致出口量衰退,使得2014年經濟成長率降至5%。印尼政府到2015年未見經濟改善,因此積極推行經濟改革,希望能改善印尼基礎建設及投資環境,促進民間消費及投資成長,此改革也換來2016年經濟微幅上升。而在2017年及2018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初步可望能達到4.9%及5.3%的水準。

印尼經濟財政改革基礎建設政府支出財政赤字外人直接投資經濟成長納稅率投資環境通貨膨脹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