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我們都死了」這是凱因斯在倡議經濟政策應關注短期問題時說的話,因為他認為「在長期,我們都死了」,得先解決短期問題。當然,所謂的短期、長期,其實是相對的概念,更有不同的組合或情境。此次在日本311東北大地震所發生的複合型災難中,源於日本人對地震早已有所準備,對於地震的第一時間反應與處理,相對於因應海嘯及核災快速、妥適的多。地震,對日本人來說,其實是個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過去已有許多的歷史經驗,特別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反省後,作了許多結構性且有系統地長期準備,所以在此次的震災時有較為妥適的回應。或許,對於長期必須面對的問題,都應該以結構性、有系統的作法看待。
20世紀末,太平洋兩岸所形成的「雁行」經濟發展陣式,維繫了多年日本與台灣極為密切的經濟發展關係。21世紀初,中國等新興國家崛起,就像狂風般地,打亂了這個以美國為首,日、台、韓跟隨在後的雁行陣式。如果沒有2008年的金融海嘯、沒有311日本東北大地震,這些原本相互傳承分工的體系,似乎僅有各憑本事發展,直接競爭搶食中國的資源與市場大餅一途。但是,金融海嘯緩和了美國的經濟發展,日本東北大地震也將讓日本經濟發展繼續走緩,甚至將在部分科技供應鏈受挫。持續深耕台灣已是我國各方的共識,但是面對地震海嘯後的新局勢,台灣不能僅有獨自深耕一種策略作為,應該要「助日逆轉勝」,尋求台、日更緊密的經濟發展關係。
日本此次9.0大地震的衝擊,從一開始在網路、電視上令人驚駭的直播畫面,驚醒世人必須再次省思大自然的力量;接著是各方開始觀察到日本源於阪神大地震經驗,所布建與妥善準備的防災措施,媒體快速傳達事實、不誇大且安定人心的報導,以及日本人所展現的自治且自制、沉穩守秩序、相互體諒等等景象,這些景象都獲得世人的敬重,同時也啟發了國內對於複合式災難缺乏因應之道的反省,以及重視媒體自律的重要。隨之,在核災一日數報,引發全球列強關注的同時,各方對於全球總體經濟、科技產業、能源及環境等各個面向衝擊的評估,也都陸續出爐。
對於總體經濟的影響,根據世界銀行評估,此次的災損最高將達2,350億美元,占日本生產的4.0%,後續的災後重建至少會持續五年。災後重建需要大量資金及人力,以日本的財政狀況,政府大幅舉債將不可避免。震災海嘯,讓許多既有的經濟設施消失,災後重建,將帶來經濟結構與環境檢視及調整的機會。或許長期的影響仍未可知,但是未來五年重建期間,投資的需求、地區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機會,確實是存在的。
以日本位居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第四大進出口國、第三大乙烯產國和耗油,及第二大漁獲量國的地位,且此次日本311震災地區又是汽車及其關鍵零組件、電子關鍵零組件、石化原料及漁獲等產業的重要地區來看,將對於全球汽車、電子產業及石化原料的供應,必然有著大小不一的影響。有些可能僅是短期存貨的調控,有些則會有轉單的可能,有些則是可能造成供應鏈長期的結構改變。在這些可能影響中,或許有些因轉單而受益,但第一波的衝擊難免造成多數利害關係人在經濟上的損失,然而在後續結構調整中,卻是可能存在著互利及創造避險結構的機會。
在能源及環境方面的議題,則是個現在進行式。在這個面向上,除了核災的控制依然是個大問號,對於相關市場的影響,也混雜著新興國家崛起的能源需求持續攀高、中東茉莉花革命及利比亞戰爭、氣候變遷及因應全球暖化能源選擇等錯綜複雜的議題,後續在全球能源價格及供應量方面,也存在著相當多的變數。固然,過去國際間各國對於全球暖化議題有著共同的想法,但是在節能減碳的作法上卻立場不一,在日本核災後,許多國家開始反省其能源政策,但是仍有極力擁核的國家。在國內,擁核反核、生活環境永續及產業持續發展等面向的權衡選擇,本來就是個難解的問題,在日本核災後,或許帶來重新檢視的機會,但在缺乏對於問題解決標的及解決流程機制有所共識的情形下,恐怕短期間也不容易有所進展。
日本震災的第一時間,台灣國際緊急救難隊即整裝待發,各界的捐款及物資直送災區的行動不斷,更有民間協會及大學提供日本學童學子來台就學的資助。這許多或許是出自於過往台日之間緊密的歷史情誼,有些或許就是單純地人道關懷義舉,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也都獲得來自日本友人透過網路的感謝。從未來中長期可能出現的經濟互利及避險的機會來看,台灣可以做的,並不僅止於這許許多多出自於人道關懷的義舉而已。
以台灣過去的經驗及現有能耐,至少有兩個方向是可以積極進行的。一是延續首波的人道關懷捐助,開始醞釀參與災後重建機會。當然,參與重建,除了出自於人道,也出自於經濟互利。過去十年,台灣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的村鎮重建,以至於對於東南亞海嘯、中國汶川大地震的支援,不論是NGO組織或相關業者都有著深刻的經驗,但是如果要進入日本的震災地區直接參與協助,所欠缺的則是如何有效集結直接協助災害區域重建的力量,以及如何獲得妥適的參與管道。
第二,則是鼓勵台灣高科技業者與日本相關科技產業,共同尋求互利地修補產業供應鏈,降低未來類似不確定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分散風險,其實是個別企業及產業鏈降低此種來自海嘯地震災難的最佳方式。此次震災中,日本JX日鉱由於同時在台灣設廠生產「壓延銅箔」,不但使其母廠不因日本廠房受損而受傷,更使得國際間產業供應鏈得以維持而降低損失。準此,台灣的高科技業者,面對日本震災,除了短期尋求相關機器設備及原材料供應來源的替代方案外,更應當與日本相關廠商尋求相互投資,協助日廠復原,同時鼓勵日方在台設廠,甚至尋求在技術上更緊密地合作交流機會。
經濟發展的長期沉痾,經常是多個「水煮青蛙」般的問題所累積而成,對此類經濟現象,經常僅有回到基本的經濟誘因與能耐等問題根源,才有化解之道。新興國家的快速崛起,就如一陣狂風吹亂太平洋兩岸的雁行發展陣形,同時亦吹斷了台灣產業持續升級的來源;日本的東北大地震,隱約地浮現出建構台、日更緊密經濟發展關係的可能,或許無法還原當年的雁形,但至少可嘗試建構出共同脫離困境的發展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