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海耶克的家世與教育
施建生 (2006/10/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0期》
在1899年5月8日,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誕生於維也納。這一故都當時是奧匈帝國的京城,也是德語世界的文化中心。海耶克是生長在一個學術氣氛非常濃厚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是一位動物學家,深信達爾汶主義,曾執教於維也納大學。他的父親是一位醫學博士,任職於政府中的衛生部,但喜愛研究植物學,亦曾兼任維也納大學講師。他在植物學上的著作甚豐,深為植物學界所敬仰。儘管醫學是他的專業,但無心自己開業,一直想改行成為一位大學教授,而終未成功,深感遺憾。也許就是由於父親這種遺憾,使他感到大學教授是一種他將來最希望擔任的職業。(F. A. Hayek, Ha-yek on Hayek, edited by S. Presge and L. Wen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U.S. 1994, p.40,此後該書簡稱為HH)他的二位弟弟也許也有同感,所以後來一位是維也納大學解剖學教授,另一位是奧國英斯勃克(Innsbruck)大學的化學教授。這種對於學術工作的喜愛後來也傳到海耶克自己的子女,他的兒子是病理學博士,女兒是昆蟲學家。由此可見,他全家都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只有海耶克是例外,這好像有點奇突。
但是,我們如果考慮到他母系家屬方面的情形也許就不會再感到奇突了。因為母親的父親就是一位英斯勃克大學的憲法教授,當時經濟學上之著名的奧國學派第二代的主要人物龐巴魏克(Eugen von Bohm-Bawerk)也是該校的經濟學教授,是他外祖父的爬山同好,交誼甚深。因而當海耶克還不知經濟學為何物時,就已在外祖父家不時見到這位大師了。他的外祖父還是一位統計學家,曾任奧國中央統計委員會主席,享有國際聲譽。再者由於外祖父繼承了他亡妻的遺產而成為富裕的人物。
海耶克的父母雖然沒有正式退出天主教,但實際上都沒有真正的信仰。他們從沒有帶他上過教堂。他所進的學校自然有宗教教育,但也不強制學生必須每週都上教堂做禮拜(同上注)。因此海耶克在名義上雖是一位天主教徒,但對其所定的一些教規則並不遵守。例如他曾結婚,後來離婚而又再婚。
以海耶克所受的學校教育論,在中小學階段可以說受益有限。因為他對其中的課程,除生物學外,幾乎都沒有興趣,所以平時都不很用功,成績自然也就平平。他的科學興趣可以說完全是受他父親的影響。早在他11歲,他父親就給他一本遺傳學,要他念。他第一種感到興趣的科學也正是他父親所喜愛的植物學,然後再漸漸轉到生物學、古生物學,以及進化理論。上面曾提到他在中學時所感興趣只有生物學一項就是這種緣故。
不過,到了中學七年級時,曾聽校長講解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認為其中分三部分,一為道德學、一為政治學、一為經濟學。他後來就告訴父親,他對經濟學很有興趣。他父親大吃一驚,怎可對這種沒有意義的學科感到興趣。於是他就從舊書店中買了四本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的哲學要他讀,他看了以後感到非常乏味。實際上,他那時對經濟學為何物亦仍不解。他當時想瞭解「人」,所以想念心理學,甚至要成為一位精神病專家。平時所讀的主要的則為一些討論社會主義者或半社會主義的小冊子。(HH, p.47)
到了1917年3月,中學還沒有畢業,他就在維也納入伍,參加炮兵團。經過七個月的訓練就以最低級士官派往義大利的戰場。在訓練期間,他則利用假期前往他的中學續修一些課程,藉以獲得證書,以便日後能直接升入大學。當時政府為了優待服役軍人,對於這種請求都從寬處理。同時,在戰場上,當戰火靜止時,又承連上一位長官給他將經濟學的內容作一次有系統的解釋。到了1918年6月奧匈聯軍作了一次攻擊,結果大敗,全軍就向後撤退。在此期間許多人都為饑餓與疾病所困,海耶克則染患瘧疾,到了1918年11月終於撤回到維也納。(HH, p.45)
回到維也納以後,他不久就進入維也納大學。該校自1867年改革以後就逐漸發展成為世界著名學府,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期間,它是世界上學術最賦有創造力的場所,在許多部門都有卓越的貢獻。例如哲學與心理學、法律與經濟學、民族學與語文學等等都在世界上享有隆盛的聲譽。海耶克當時因受戰爭的影響,感到世界上許多問題之所以發生都與各國實際存在的政治經濟問題密切相關,所以他就想從這方面去加以研究。那麼如何入手呢?他當時對於經濟學與心理學都有同等的興趣。但以當時維也納大學的實際情形論,心理學的教授都已先後逝世,已無人執教。這樣他就只有選經濟學了。而經濟學一向是在法學院中講授的,最後就決定攻讀法學博士。
談到這裡,維也納的經濟學部一向被視為世界三個重要中心之一,另二個為瑞典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與英國的劍橋,但以當時的情況論,亦不過較心理學略勝一籌而已。因為經濟學史上顯赫的奧國學派的開山鼻祖孟格爾(Carl Menger)早已於1903年退休,雖有時仍來校參加一些活動,但已久不授課,其後繼的一位大將龐巴魏克也已於1914年英年早逝,另一位著名的教科書作者費力波維(Eugen Philippovich)亦已逝世,第三位教授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則仍在擔任帝國政府的末代商業部長而未歸。當時主持經濟學部的是一位經濟史學家,他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不過在1920年維塞爾就返校任教,成為海耶克之主要的老師,維塞爾與龐巴魏克同為奧國學派第二代的主將,後者還是他的妹夫,他寫了一本「社會經濟學」(Social Economics)是位照孟格爾體系所寫的唯一的教科書。由於其中對於複雜的主觀價值理論曾有明晰的分析,使海耶克受益不少。此外還有一位史盤(Othma Spann),他於1911年曾出版一本經濟學史,頗負盛名。同時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也在校兼課。(F. A. Hayek,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 A. Hayek, vol.4, ed by P. T. Klim, The Univerd of Chicago Press, 1992, pp.22~23,此書嗣後簡稱CW, IV)
維也納、學術家庭、奧國學派、經濟學啟蒙、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心理學、米塞斯、經濟理論、留美經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