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發展島嶼型再生能源示範計畫之推動策略
蘇美惠 (2006/07/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7期》
島嶼地區所需之能源,包括汽油、柴油、液化瓦斯、燃料與電力等大多需要仰賴進口,由於交通運輸與用量均較不符經濟規模,使得燃料與電力的成本費用會較大型島嶼與陸地昂貴。為解決能源之過度依賴性,島嶼地區的能源政策應積極「開源節流」,一方面經由積極開發豐富的潛在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RES),包括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能等新能源;一方面則推動節約能源之發展模式,例如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取代自用汽車及機車、鼓勵自行車以及推行綠建築等方式。
圖1為台灣各離島的電力成本與再生能源之發電成本比較,離島的電力成本均遠大於台灣地區的平均電價,顯見油電事業單位在離島地區的電力成本補貼相當嚴重。而相較於再生能源的科技發展,再生能源之發電成本將逐步降低,使得再生能源的開發在離島尤其有顯著的經濟吸引力。
圖1 台灣各離島的電力成本與再生能源之比較
分析我國主要離島再生能源潛能(如表1所示),龜山島、釣魚台列嶼、東沙島與太平島目前並無人居住或僅有少數駐軍,觀光人口亦稀少,因此預期未來的能源需求仍然很小。其餘離島例如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島群、金門島群、及馬祖島群等,皆有足夠的再生能源潛能可供開發。因此,我國主要離島的再生能源潛能雖不足以供應台灣本島,但多數離島的自主能源潛能均大於其本身需求,其本身發展成為100%再生能源島嶼,從能源潛能的觀點而言是絕對足夠。
表1 台灣主要離島各種再生能源潛能評估及其2015年能源需求預估綜合評估表
由台灣經濟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中華民國珊瑚礁協會所組成之技術團隊,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之支持下,綜合島嶼再生能源潛能及其供給面、再生能源技術能力、電力及能源需求面、投資及產業效益,以及環境影響之考量等,進行整體性的評估與規劃。並以綠島作為示範島嶼提出三種規劃方案,經由專家會議討論及與當地民眾溝通之方式,將規劃方案定稿。本文將以綠島作為示範島嶼,說明我國發展島嶼型再生能源示範計畫之可行推動策略。
綠島能源之現況與需求面分析
綠島目前居民約3,000人,觀光人數94年接近40萬,觀光人數且持續增加,在需求面分析上的基本假設為:居民維持3,000人,觀光人數至2010年50萬人後達飽和。電力因生活品質要求,以10%年成長推估,有效發電量在2006年將呈現不足,即使是全部備載容量亦將在2012年呈不足。綠島雖建有酬勤水庫,但目前民生供水已漸呈不足,居民使用地下水情況日益嚴重,人口集中的區域均有地下水質鹽化現象。在水庫無法供給足夠民生用水的條件下,可能需要建置海水淡化廠,因此推估需要更多的電力需求。
綠島的初級能源主要為發電用柴油、汽機車用油及液化瓦斯,未來主要的成長將會是發電用柴油以及汽機車用燃油。此外,旅館以柴油鍋爐燒熱水亦是柴油的另一消費來源;而居民大量使用電熱水器,使得2004年此類能源消費竟占綠島初級能源消費14.5%。從能源使用效率觀點而言,應以太陽熱替代電熱水器,以電動機車或其他再生能源燃料替代交通燃油。
綠島目前面臨的能源問題主要有:(1)高成本的傳統能源,能源事業單位長期貼補嚴重;(2)持續高漲的柴油價格;(3)消費型態所導致的環境生態保育觀念及潔淨能源使用觀念未能提升;(4)電力不足、水資源不足、地下水層嚴重下降及鹽化問題。
島嶼型再生能源、綠島示範計畫、能源自主、風能、太陽能、地熱發電、海洋溫差、節能減碳、綠色觀光、電動機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