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台灣行動支付的商機與挑戰——從中國發展歷程的觀察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台灣行動支付的商機與挑戰——從中國發展歷程的觀察

陳建印  (2018/11/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1期》

兩岸對於行動支付概念的區別

在正式探討前,要說明的是台灣與中國對於行動支付在概念上的區別。首先,台灣將行動支付分為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和電子票證三種。電子支付最重要的業務在於可從事儲值與小額轉帳,換言之,如同支付寶的餘額或微信的零錢功能,目前專營的業者有歐付寶、橘子支付、智付寶、街口支付、國際連及台灣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則是為了解決買賣雙方「雙務契約無法達成同時履行」且「缺乏信任基礎」的問題,舉例來說,網購賣家擔心商品寄出後收不到貨款,而買家擔心付款後收到的商品有問題,因此買家就將錢先匯到第三方機構先代管,一旦交易確立,第三方機構就會把錢轉匯給賣家,因此第三方支付業者僅能代管基於買賣行為所產生的交易資金,不得另行吸收資金。

根據政府資料開放平台的統計(2018),台灣當前第三方支付業者已逾7,000家,Line Pay、Pi錢包、GoMaji等都是近來較受注目的商品;電子票證則是指悠遊卡、一卡通、icash這類支付工具。在主管機關方面,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隸屬金管會,第三方支付則為經濟部。

中國對於行動支付業務相對沒有如此細緻的切割,根據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第三方支付命名為「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可從事的業務範圍包括: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網絡支付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簡單的說,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可經營的業務更廣,可視為是台灣第三方支付與電子支付的綜合體,主管機關為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第三方支付產業發展歷程

首易信支付是中國第三方支付的開山祖師,該公司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業務就類似當前台灣Line Pay所提供的服務,僅為一個單純的中介機構,負責傳達消費者的支付需求給銀行,並協助消費者在網路上完成支付的動作。然而這種服務對於多數消費者來說,並沒有足夠的誘因去改變其消費習慣,因此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產業在這個階段並沒有顯著發展,此一情況直到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服務後開始轉變,為了解決電子商務交易經常出現的買賣糾紛,阿里巴巴透過支付寶這個第三方平台,保障買賣雙方的權益,買家先將貨款轉到支付寶帳戶,並在買賣雙方都確認此筆交易後,再由這個第三方支付平台將此筆暫時保管的貨款轉給賣家,此項金融服務的推出對當時假貨充斥、買賣糾紛頻傳的淘寶來說不單是顆救命丹,更是帖興奮劑,自此,支付寶與淘寶分別站穩線上第三方支付及電商平台的龍頭寶座。

支付寶問世後不久,其競爭對手騰訊旋即在2005年推出類似的在線支付平台―財付通,並在2011年5月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並透過該集團在移動通訊App的優勢地位於2013年與微信聯合發布「微信支付」,憑藉著微信巨大的客戶規模以及成功的行銷手段,騰訊在第三方市場亦取得了一席之地。爾後,隨著兩強在競爭中不斷推陳出新的服務,再加上智慧型手機平價化、普及化的催化下,民眾只要透過手機隨時都可以上網購物,使得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迅速增長,也讓第三方支付正式進入移動支付時代,時至今日,整個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幾乎已被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所囊括。

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電子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小額轉帳線下掃碼儲值服務支付工具創新支付產業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