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架構——借鏡歐盟與英國經驗
王睦鈞 (2020/10/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0期》
2020年COVID-19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產業供應鏈,還有中美新科技冷戰局勢,正衝擊著各國產業創新政策與國際主要企業的全球布局,同時也帶來台灣產業發展的新機會與新格局。在全球產業發展態勢面臨重整之際,台灣因有堅實的製造能力、完整產業聚落、高階人才、產業創新能力等優勢,不僅吸引台商回流,也是國際企業進行全球高階研發、先進製造、創新應用基地的布局首選。在這個強化我國產業體質的關鍵時刻,政府已在「5+2產業創新方案」的基礎上,努力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打造台灣成為「高科技研發」、「亞洲高階製造」、「半導體先進製程」及「綠能發展」等四大中心,帶領我國產業布建關鍵制高點,並建立長期產業競爭優勢。
在目前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四大中心的產業創新政策框架下,政府不僅關切各項科技計畫的經濟效益,也期待各項計畫產出成果能夠有效擴散,以產生社會影響。為了讓國民與產業更能感受到政府最新產業政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力,政府應該更加重視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活動。原因在於,產業創新政策就是政府以科技預算孕育創新,以實現理想的社會經濟發展藍圖為目標,組合實現上述目標所需的科技綱要計畫,並由部會署付諸執行。因此,在預算編列及資源配置上,要能清楚說明這些計畫經費的適宜性及預計達成的社會經濟影響,若政府手上能有好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工具與成效,不僅能爭取充分政策資源,也能協助進行政策辯護。
本文將以檢視與整理國際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架構為起點,協助政府理解歐盟與英國等先進國家,進行社會經濟政策影響評估之目的,除了呈現政策影響與驗證投入有效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先進國家會吸收評估成果的經驗,持續思考如何讓政策投入更加有效。
簡言之,本文目的即在於為目前新一波的產業創新政策,提供務實的評估概念與可操作的評估架構,向政府倡議每項科技綱要計畫都應進行社會經濟效益評估。同時,分享國際上操作產業創新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經驗,目的與操作邏輯。提出適合國內可實務操作的評估架構,以利各項產業創新政策後續滾動修正與更新。後續將以歐盟與英國為個案,說明先進國家在操作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所採用的架構與經驗。
歐盟經驗
對於如何評估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早在2002年歐盟執委會曾發布影響評估(Impact Assessment)、及在2009年提出影響評估指引(Impact Assessment Guidelines)等兩份參考文件。具體而言,歐盟將社會經濟影響評估作為歐盟立法程序的強制性步驟,目的在引入一個合理的平衡機制,能夠同時考慮環境永續、經濟成長與社會安定等三大發展目標。這代表歐盟非常理解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都具備同樣重要性,且彼此相互連動。進行政策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意味著歐盟期待能夠檢驗歐盟政策中所有潛在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以提供更好的證據作為決策基礎。
在2002年的影響評估參考文件中,歐盟執委會將影響評估分為「初步評估」與「進一步評估」兩種做法。「初步評估」以問題認定與政策目標為起點,說明政策所希望解決的問題,及論述與問題相關的潛在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趨勢,同時說明在發展趨勢影響下,政策的總體目標。接下來,必須分析要達成政策目標的途徑與政策工具,以及各種途徑的正面與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上的影響。其中,必須註明是誰或利益相關人將受到影響。
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政策評估、歐盟Key Impact Pathway、英國綠皮書、邏輯模型、情境分析、基線分析、影響指標、政策目標、評估架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