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宏觀面看中國銀行體系的變革
莊朝榮 (2008/08/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8期》
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為了與世界制度接軌,中國金融制度產生了巨大的變革。至2008年6月底止,由於中國持續大量的貿易出超及外資流入,使得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匯存底,累計超過1.8兆美元。這些龐大的外匯存底大多數用來購買美國債券,而影響美國長期利率的走向。中國外匯存底的外幣結構若稍作調整,勢必影響全球匯率結構的轉變。因此,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在全球金融體系的運作中已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隨著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深化,中國的銀行體系愈來愈不足以應付經濟調整所需的彈性。加入WTO後,中國的銀行體系雖可順勢從中央計畫經濟調整分離出來,而發揮應有的功能。然而,在短短不過數年的時間內,國有商業銀行從過去在政治指導之下,配合國家需要,從事放款卻不問償還能力,以致不良債權比例高築,確曾引發金融危機的疑慮,如今銀行的體質已作了極大幅度的改變,其中的變革實令人印象深刻。中國銀行體系是否已然步入正軌,做好了參與市場競爭的準備?中國銀行體系的下一波改革方向為何?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的競爭利基何在?正當新政府準備開放我國金融業投資中國之際,這些問題實都值得加以瞭解和探討。
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近況
20多年來,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大一統”到二元銀行體制的改革,從專業銀行過渡到商業銀行的改革,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轉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銀行的改革。其中以1990年代開始的改革階段最引人關注。1990年代在政府主導放款、銀行缺乏獨立放貸的決策自主權和風險控制經驗的情況下,這段時期的放款有相當大的比例出現品質的問題,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逐漸攀高。為解決可能引爆金融危機的疑慮,中國政府遂將1.4兆人民幣的不良債權分割,轉撥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並挹注資金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以挽救國有商業銀行瀕臨破產的困境。
進入21世紀後,為了因應加入WTO承諾開放金融市場之需要,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改革實刻不容緩。鑑於國有商業銀行持續虧損,首先自2003年起進行財務重整,分別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工商銀行挹注巨額外匯以增加資本,並處理不良債權。2004年起,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分別進行公司化,並引進外國投資人。在完成內部體質及經營架構的調整後,加上交通銀行共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先後赴海外掛牌上市籌措資金。由於國有商業銀行在業務量及經營據點具有壟斷優勢,加上在海外上市,財務報表及資訊揭露皆能與國際接軌,因此吸引不少外商競相參與投資。
這一波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都能循序漸進,堪稱十分順利。然而,不可諱言地,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頗見成效,外資銀行的引進,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加上政府在政策上的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外資銀行扮演的角色
雖然為因應加入WTO的承諾,讓外資參與入股,但中國當局為了防範未來中國銀行體系為外資所控制,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規定,單家外資銀行投資中資銀行上限比例為20%,所有外資銀行投資一家中資銀行的股份總額不能超過25%。截至2008年第一季,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共引進了9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協定投資總額達170.64億美元,占所有33家境外機構投資入股25家中資銀行入股總金額的八成以上。
中國銀行、WTO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金融改革、資產管理、股權改革、不良貸款、金融管制、銀行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