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灣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利基與挑戰
林家敏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太陽能產業是目前備受矚目的新興產業, 2005年之後迅速發展的原因是由於全球原油價格上漲,加上地球環保議題持續受到關注,德國、美國、日本、西班牙等等國家相繼提出或延長太陽能電池的補貼計畫,提振了太陽能產業的活力,但因為太陽能產業依舊無法在價格上與傳統的石油、煤、天然氣等能源相抗衡,它的發展多藉由政府介入經過補貼、減稅或採購等手段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注1)的需求量。
此外,造成太陽能產業熱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該產業面臨了上游缺料的問題。因為太陽能電池所需的矽晶圓,大部分生產者一向將重心集中在量大的半導體應用上,當太陽能電池用的矽晶圓下游需求瞬間增加時,長晶爐的建置時程往往長達兩年,缺乏上游原料的結果,更加重了太陽能電池產業供不應求的現象,現階段從事晶矽材料生產的國外廠商,包括美商Hemlock、德商Wacker、日商德山(Tokuyama)、MEMC、三菱(Mitsubishi)等,雖然這些矽晶材料大廠都已經開始積極擴增生產線,但是擴產速度緩慢,而受到市場對於矽晶的迫切需求,現在也吸引其他廠商加入投資上游原料製造的行列,其中包括Hoku Materials和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夏普(Sharp)(注2)都積極參與。
缺料的現象導致現階段下游產業面對訂單來臨時,只要有辦法拿到矽晶原料,就能獲利。但是當未來原料荒逐漸紓解(台灣業者估計約到2009年之後才可能獲得紓解),上游的供給大幅增加之後,因為現階段下游的需求主要由政府推動,後續是否能有相同的業績來支撐將會是個問題,若既有國家的太陽能計畫成長幅度無法跟著瞬間提高,同時其他替代能源(如風力、生質能源等)積極被導入若相當有成效,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未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不過目前只要能源、環保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加上太陽能電池技術能有所突破,太陽能是極具市場潛力的一個行業。
台灣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現況
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和日本、德國這兩個最早投入太陽能研究的國家相比,發展的時間很短,以第一家可以量產太陽能電池,也是台灣目前的龍頭廠商茂迪(Motech)來看,真正投入太陽能光電產品生產是從2000年開始,所以對台灣而言,太陽能發電的產業尚在起步階段,但是成長幅度快。加上台灣政府近年來也將再生能源(太陽能是其一)列為重點開發產業,對台灣太陽能產業的成長有所助益。從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的統計資料中顯示,廠商在投資報酬率考量下,太陽能電池是現階段台灣業者在太陽能發電產業中最積極投資的一環,包括已經量產的三家公司:茂迪(Motech)、益通(E-TON Solar)、旺能(DelSolar),從2005年開始每年幾乎都以至少一倍的產能在增加, PIDA預期到2010年台灣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產量可達全球市占率的 16%。
經濟日報指出,根據前兩年產量排名,在太陽能電池生產的部分,台灣已經穩居全球第五大生產國,僅次日本、德國、中國及美國。2007年若以台灣太陽能電池廠商擴建計畫來推估,產量在2007年底可望擠下美國,躍居為全球第四大生產國。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主任藍崇文就表示,2005年台灣上中下游的太陽能廠商創造約70億新台幣的產值。2006年產值跳增三倍達到212億元。今年投資持續熱絡,在陸續新廠加入後,預估年產值可達400億元以上。因為看中太陽能領域開發的潛力,許多曾經是台積電(TSMC)、台塑(Formosa)、中油(CPC)等績優企業的幹部,都轉而投效打拼。例如台積電資訊長林坤禧就投入了新日光(Neo Solar Power Corp.),台塑集團創辦人之一的郭俊雄也創立了昱晶(Gintech)。
太陽能電池、再生能源、矽材料、產業鏈、技術創新、政策補貼、能源轉型、光電產業、市場競爭、供應鏈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