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06年中國經濟回顧與展望
強永昌 ‧ 胡迪鋒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與研究生)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2006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持續的宏觀調控下,整體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總體形勢較好。
(一)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快速平穩成長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核算,2006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1,443億元,經濟成長率為10.9%,增速比2005年同期加快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88億元,同比成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46,800億元,成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36,355億元,成長9.4%(注1)。
工業生產快速成長,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9,680億元,同比成長17.1%。發電量和原煤產量分別成長12.0%和12.8%,生鐵和鋼材產量分別成長20.8%和25.8%。工業企業利潤成長加快。1至5月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94億元,成長25.5%,增幅比2005年同期加快9.7個百分點。
從上半年的經濟成長速度來看,10.9%是近年來經濟成長的最快速度。2000~2005年的GDP成長率分別為8.0%、7.5%、8.3%、9.5%、9.5%、9.9%。而經濟成長加速的背後,是投資、進出口貿易、消費、工業生產等成長的加速。經濟成長取得如此快的速度,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從全球角度看,世界經濟成長加速對經濟的拉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所處發展階段和經濟成長的慣性看,現有經濟運行的速度也有其必然性。前期投資較快成長所形成產能的集中釋放,不僅使供給增加較多,而且各方面的需求也比較旺盛。再加上,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各地搶抓機遇的動力比較強等因素影響所致(注2)。
(二)固定資產投資成長仍維持在較高水準,但投資結構有所改善
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成長加快,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新的階段、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的結果,應該說,具有一定的客觀合理性和必然性。固定資產投資在加強經濟和社會發展薄弱環節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實踐證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保持適度的投資規模與合理的投資結構。但如果投資規模過大、增速太快、結構不合理,就會使經濟運行繃得過緊,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成長。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投資的過快成長,也取得了較大成效,但2006年年初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再次加速,新開工專案數量多、規模大,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投資反彈壓力加大。
中國經濟、固定資產投資、CPI、信貸增長、對外貿易、人民幣匯率、收入差距、宏觀調控、貿易順差、消費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