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趨勢對台灣的挑戰與機會
許峻賓 (2017/02/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2期》
由於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16年11月21日宣布上任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雖然日本、紐西蘭、新加坡等會員仍宣示持續推動TPP,但後續進展尚待觀察。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2016年11月的部長會議後,對於貨品市場進入議題的談判有所進展,談判各方均希望可以於2017年完成談判。原本以TPP為領頭羊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機制,RCEP似有可能後來追上,而成為區域焦點。
面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可能變局,以及美國川普總統的經貿政策,本文將探討這些議題對台灣經貿發展的可能影響。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發展
TPP在2016年歷經快速的變動,雖然在同年2月4日完成簽署,但是受到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影響,川普當選並宣布美國將退出TPP,讓TPP的未來蒙上陰影。雖然美國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曾一再宣示,TPP代表著美國仍然是全球經貿規則的制訂者,也是帶領全球經貿發展的領袖,但川普或將以雙邊協定取代,走出「以美國為主的公平貿易協定之路」(注1)。
在TPP 12個談判國之中,馬來西亞、紐西蘭與日本都已獲國會審議通過;其餘有部分國家已經在國會進行審議與公聽會程序,例如:加拿大、澳洲及墨西哥(注2)。由於美國是TPP的主導國,川普的決定將影響TPP的後續進展。雖然日本、紐西蘭均表示會繼續推動亞太自由貿易的發展,但是TPP是否需要重新談判、生效條件如何重新設定,均有待談判國進一步的洽商。TPP未來將如何發展,一般的預測大致有三種走向:
1.沒有美國的TPP,要能生效,恐必須要重新談判生效條件,但重談或將影響已審議通過之國家的國內法律效力。
2.TPP可以擱置數年後,待美國回心轉意重新加入後生效。
3.在調整生效條件後,TPP仍是一個開放協定,新的TPP在生效後可以讓美國重新加入。
雖然TPP未能及時生效,但是從其內容來看,確實是屬於高品質、高標準的新世代自由貿易協定(FTA),許多規則都是過去傳統FTA所未見,或將成為日後全球FTA的參考基準。
至於RCEP,在2016年11月3~4日於菲律賓舉行的RCEP部長會議上,印度終於首肯接受調整對其他15個談判國的降稅幅度模式,而各談判國也願意針對跨境服務業中的自然人移動之議題,進行更深入的談判。
RCEP 16國於2016年12月的第16回合談判後,宣布協定內容的經濟技術合作、中小企業等兩個章節已完成談判,而印度則釋出願意擴大貨品市場開放範圍達70%的訊息。RCEP各國初步的共識是希望以貨品自由化範圍80%為基準,讓各會員國有6%的調整空間,此即意謂著印度可能必須再提高貨品市場的開放程度至74%(注3)。然而,此一進展已是近一年來RCEP談判跨出最大的一步,各談判國也多希望能於2017年完成談判。
在TPP前景不明的狀況下,全球都在觀察RCEP是否加速談判進程。在2017年的談判進程中需進一步觀察,印度是否會趁此一時機加強力度爭取對自己更有利的條件,進而讓中國大陸讓步以求加速完成RCEP談判?
更進一步看RCEP對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可能影響,在亞太經濟合作(APEC)高峰會中,各國領袖熱烈討論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在TPP前景未明的狀態下,亞太各國似乎轉向寄託RCEP早日完成談判。然而,RCEP是否能成為主導FTAAP成形的領頭羊,仍要看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競合而定。基於過去美、中兩國積極競爭主導權的發展看來,RCEP即使談完生效,要進一步到主導FTAAP的談判進程,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美國不會樂意見由中國大陸主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路線。而且若真由中國大陸主導,代表川普所推動的「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在國際政治層面將面臨挑戰。
TPP、RCEP、FTA、美國貿易政策、台美經貿、新南向政策、全球供應鏈、亞太經濟整合、產業升級、貿易談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