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2020~2021年台灣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
孫明德 (2021/01/08)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期》
回顧
自2018年起的美中貿易戰,歷經兩年的衝突與協商,原本在2020年年初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政治不確定性降低原有利於經濟表現,不料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稱COVID-19)於1月中旬先於中國爆發,並蔓延至東亞、歐美,與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及開發中經濟體,導致全球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台灣在本波疫情期間由於防疫措施奏效,經濟受影響程度遠低於其他國家,另受益於疫情帶來的工作型態改變,資通信產品出口大幅擴張,且全球供應鏈重整帶動企業對台投資,消費也受股市上揚的財富效果及政策帶動,內需表現穩定。
展望2021年,COVID-19疫情可望在疫苗即時、有效,與普及應用後得以緩和,全球與台灣經濟表現也將較2020年為佳。本文先就2020年台灣重要經濟數據進行回顧與分析,並結合國際預測機構展望,進行2021年台灣經濟預測,並分析可能影響結果之不確定因素。
(一)貿易情勢
2020年上半年貿易數值除2月因春節因素成長24.9%外,其餘月分台灣出口均呈現衰退。不過自7月起,因疫情帶來的居家工作需求、第五代行動通信(5G)業務推動的換機熱潮,以及美國對中國大型科技廠制裁行動引發的搶貨急單等因素,推升資通信、電子零組件及光學精密等產品出口,使得出口由負轉正且連月跳升,7~9月成長率分別為0.3%、8.3%及9.4%,累計1~10月出口金額為2,803.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4%,同期進口則因國際油價大跌,累計1~10月金額為2,325.3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減少0.8%,出進口相抵之出超金額為477.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0億美元。
(二)生產與投資
貿易數據雖有起伏,不過台灣的工業生產表現除了2020年1月春節因素外,自2~10月均維持正成長。根據經濟部統計,1~10月工業生產指數較2019年同期成長6.47%,其中占工業權重高達92%的製造業,受惠供應鏈移動及中國科技廠被美方制裁前需求急單等因素,1~10月電子零組件業年增率高達20.57%。在投資部分, 2020年上半年雖受COVID-19影響,貿易表現下滑,但主計總處公布固定資本形成前三季分別成長7.0%、4.1%及4.4%,與之相關的進口資本設備也分別成長了4.2%、4.9%及6.6%,累計1~10月進口設備成長率為5.6%,半導體進口設備成長4.7%。
(三)消費與就業
在消費方面,2020年起受到疫情影響,主計總處公布前三季民間消費分別衰退1.7%、5.2%及1.5%,與之相關的零售業衰退幅度自5月疫情趨緩,6月限制解除後即逐步縮減,7月政府推出振興方案及企業加碼促銷使消費恢復成長,當月年增率2.8%,結束連五個月衰退,8月、9月及10月續增8.2%、3.1%及3.3%。在勞動市場方面,受到疫情影響,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人數增加影響,2020年1~10月平均失業率為3.87%,較上年同期上升0.13個百分點。在薪資方面,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2020年1~9月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與平均實質總薪資分別為新台幣41,491元與54,587元,較2019年分別增加1.80%與1.74%。
(四)物價與金融市場
在物價方面,2019年1~10月台灣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0.3%,躉售物價(WPI)下跌8.25%,核心CPI則不跌反漲0.28%。在貨幣政策及金融市場部分,由於3月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央行於第一季降息一碼因應可能變局,其後隨著聯準會及多國央行採取降息及貨幣措施,全球股、債市大幅反彈,美元開始走弱,疫情控制相對良好的台灣,不只股市隨之走揚,台幣匯率也一路上揚至11月底的28.8兌1美元價位。
2021年經濟展望
展望2021年,在COVID-19疫苗能順利研發並迅速普及的前提下,全球經濟將可較2020年轉佳,但疫苗推出時間尚未估計,且各國受創情況不同,後疫情恢復時點也可能有所差異。後疫情時期,台灣的民間消費是否能在經濟復甦帶動所得提升、金融市場持續穩定成長,以及觀光客回流等因素帶動下有所表現?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台灣2021年經濟表現。以下先就國際機構對2021年全球及重要經濟體之經濟與貿易展望,搭配台經院營業氣候測驗點進行分析,並進行2021年台灣經濟之相關指標的預測。
台灣經濟、2021展望、全球復甦、疫苗普及、半導體投資、供應鏈轉移、民間消費、政策空窗期、出口成長、經濟不確定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