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之成效與挑戰——專訪主計處鹿篤瑾副主計長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之成效與挑戰——專訪主計處鹿篤瑾副主計長

採訪/周嫦娥 ‧ 李繼宇 整理/薛美芳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編製綠GNP的目將環境衝擊予以統計並貨幣化

請您從主管機關的角度來談談綠色國民所得帳編製的概念,以及我國的編製過程、編製目的、政策功能,和目前的編製成果與成效。
一般人大概覺得綠色國民所得帳似乎很遙遠,在說明綠色國民所得帳前,先從生活面來談談我的想法。

這兩天新加坡發生了很嚴重的霾害,影響到數十個飛機班次,但這不是新加坡自身的環境問題,而是印尼野墾燒山、開地種植所造成。又如大陸沙塵暴,對東北亞韓國、日本、台灣甚至是一部分東南亞國家也都造成很大衝擊,大西北的開發,形成經濟與跨國環境衝突。海嘯、地震等天災,人力不可抗,但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人為的、隱性的環境與社會成本或負荷,更值得關切與省思。

過去這些環境問題大部分以實體單位指標衡量,往往不太容易評估環境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例如印尼霾害對新加坡航空班機減班,觀光客減少,甚至當地民眾、觀光客因此覺得不舒服,這些林林總總的衝擊如何貨幣化就是統計的問題。而把環境的衝擊予以統計並加以貨幣化,即是綠GNP的主要宗旨。因此,編製綠GNP的主要目的是將人類經濟行為與環境互動之相關資訊納入經濟活動成果中考量,以便真實反應經濟活動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環境體系透過資源提供、汙染物吸收及環境服務等功能,對經濟體系運作產生之影響。

由此可見,編製綠GNP的基礎在於環境統計,然後再予以貨幣化並和傳統經濟數據結合。其實,單純以環境統計而言,其本身就可用以觀察及分析環境的狀況及變化,例如世界經濟論(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布之環境永續指(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 )。透過此類資訊,一方面可作為環境現況的體檢表,一方面也可進行國際比較,引導政策方向。由此可知,環境統計本身就能夠提供諸多參考資訊。

但如果要進一步進行產業等經濟相關的政策分析時,環境與經濟資訊的結合就很重要。以高高屏「離牧計畫」為例,從環境資訊來看,一頭豬一天的排泄物是人的五至六倍,台灣養豬的數量通常保持在六、七百萬頭,總體排泄物數量是人的兩倍。此環境面的資訊若進一步結合經濟數據,例如每一頭豬排泄物的清理成本約1000~1500元,而外銷利潤低於環境成本時,則採用離牧補貼政策對整體社會是更為有利的。由此可見,環境統計與經濟資訊的結合可以提供更細緻的政策分析與參考。另由環境支出比重及環境品質壓力趨勢,可觀察環境維護之資源分配是否足夠,這些都是編製綠GNP的重要功能。

綠色國民所得帳環境統計貨幣化環境衝擊資源管理政策分析國際比較社會成本經濟發展環境損害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