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大學附設育成中心的回顧與展望
滕人傑 (2005/06/06) 《台經月刊第28卷第6期》
近年國內產業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與知識經濟的轉型浪潮,如何幫助國內產業突破研發創新的瓶頸,真正掌握可以創造高利潤的核心技術與專業知識,讓我國的產業可以順利的跨越成長的極限,邁向先進之林,就是當下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的目標。
近年育成中心所扮演的角色逐漸為各界重視
而在產業突破創新瓶頸的努力上,育成中心所扮演的角色近年來已逐漸為各界重視。而在各類型的育成中心之中,又以學術型育成中心,或大學附設之育成中心最有條件擔負起幫助國內產業突破創新瓶頸的角色。根據各界研究育成中心的功能與型態,育成中心在功能上至少包括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培育企業活動、研發成果商品化、技術引進與發展、技術創新與培育,以及增加投資機會與不動產增值等。而根據不同的功能,可將育成中心粗分為學術型育成中心、非營利公營部門育成中心、營利型私人機構育成中心、營利型種子資金育成中心、與混合型育成中心(袁建中,1996)。其中直接與國內各大專院校之學術研究資源接軌的學術型育成中心,應是享有最多的技術引進與創新培育優勢的育成種類。
而研究數據指出(楊家彥,2003),台灣平均每萬名就業者中,約有64位全時研究人員,這樣的比率高於許多歐盟的先進國家,而台灣平均每人所獲得的美國專利數目近年來在國際排名上也名列前茅,由此可知台灣並不缺乏研發能量。但是企業界從這些學術研究中所得到的幫助與互動卻很少。根據第七次全國科技會議資料整理,國內博士級的研究人才有69%集中於大學,在企業界中服務之比率僅占10.24%。而企業投入大學院校研發經費之比重,在2001年我國僅有3.25%,除了略高於日本之2.3%之外,低於歐美主要國家,更低於南韓的14.3%。
因此,如何將學術型育成中心,或稱大學附設育成中心的功能提升,使得這類型的育成中心確實擔負起國內學術界到產業界的原創技術擴散橋梁。透過創業育成的功能,使學術界的研究能量成為新創企業的創新技術重要來源,此為面對產業升級與研發創新瓶頸的考量下,未來一個重要的產業政策方向。本文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望透過對國內大學附設育成中心的定義、發展源起、發展現況與檢討逐一闡釋,讓讀者更了解國內學術型育成中心的發展願景與展望。
大學附設育成中心、學術型育成、創新技術擴散、產學合作、新創企業、法制化、公司化、資源整合、創投對接、教師激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