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自造者運動在台灣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自造者運動在台灣

童怡璇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何謂「自造者」

「Maker」可翻譯為「自造者」或「創客」,泛指酷愛科技、樂於分享和實踐技術的一群人,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可以包容各式不同的族群在其中(Dougherty, 2012)。自造者透過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將其創意想法嘗試製作與創新改良,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自造者們分享其研究成品和技術,經由交流聽取建議,激盪出嶄新創意和實體化。

自造者概念最早來自於歐洲和美國廣泛的DIY及車庫文化,許多人喜歡在自家車庫或地下室自己動手做一些有趣的東西,慢慢演變成個人想要完成自己的夢想,進而發揮創意的一種全新流行(徐思彥、李正風,2014)。而「Maker」此一名詞的出現,最早是美國《Make》雜誌於2005年創刊時所提出。同一年度Arduino控制板問世,由義大利團隊所創造的一種開放原始碼的微處理電路板,其免費授權給任何人開發生產電路板的產品,採用基於開放原始碼的軟硬體平台、構建於開放原始碼Simple I/O介面版,並且具有使用類似Java、C語言的Processing/Wiring開發環境,搭配其自控程式,可以驅動各種電子裝置,是一項使用門檻低的工具,沒有理工背景的人也能快速學會應用,因此被稱為「自造者神器」(李浩綸,2014)。


台灣自造者運動之發展

台灣自造者文化最早可追溯至1970~1980年台灣經濟起飛年代,許多創業家在台北後火車站一帶的太原路、打鐵街的協助下,將其創意實際打造成原型產品,進而開始銷售。另外,過去的中華商場、光華商場亦有許多喜歡動手做的自造者,如無線電、音響、遙控飛機等(鄭鴻旗,2015),在過去沒有網路的情況下,這些自造者用自己的方式交流和製作。

近年來台灣自造者運動的發展(附圖),可從一群海外歸國的青年開始。國內最早成立的OpenLab. Taipei自造者空間,為鄭鴻旗、沈聖博、李駿等人因熱愛開放原始碼,但是困擾於固定聚會少且討論的群體不多,遂於2009年在台北公館寶藏巖文化村成立社群和自造者空間OpenLab. Taipei,提供自造者一個聚會的場所。另外,馥林文化也於2011年引進《Make》雜誌國際中文版,並於同年5月創刊,以及2012年開始舉辦自造者嘉年華會(Maker Faire)活動。之後,從台北開始有提供一般或是數位加工工具的使用空間出現,例如Fablab Taipei、Fablab Dynamic、Makerbar、未來產房,或是其他地區如台中的享實做樂、台南的Fablab Tainan等。這些自造者空間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和經營模式,包含數位工具的推廣,有些則提供加速器功能幫助創業等,透過這些空間的成立,帶動台灣自造者風氣(鄭鴻旗,2015)。

 

   台灣自造者運動重大記事

 

2014年開始,台灣自造者運動受到政府和媒體的關注,推波助瀾這股趨勢。例如:2014年教育部推出行動自造實驗室,巡迴全台高中校園;2015年行政院開始啟動「vMaker」計畫,其中一項即在全台派出六部搭載3D列印機和各式工具的行動實驗室(Fab Truck)到各高中巡迴,希望從校園扎根,培育下一代的創客人才;同年,在行政院和教育部支持下,將空總羽球館打造成Fablab Taipei (TAF)創客旗艦基地,提供台灣自造者與全球其他自造者實驗室交流。另外,科技部更於2017年宣布,建構AI人工智慧平台納入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預計以四年(2017~2020年)投入新台幣20億元於中科、南科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自造基地」,吸引自造者聚集,促進產業創新與發展。

自造者運動vMaker計畫3D列印創新創業Maker空間創客教育產業轉型政策推動數位製造企業支持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