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政府產業同心齊力,促進農業與科技業跨域合作
陳音如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農業部提出數項調適策略,以因應極端氣候、缺工、人力危機,其中智慧農業的推動也是其他先進國家早已被廣為發展及應用之策略。在農業的數位應用方面,透過物聯網的特性,即時監測目標作物或動物生長現況,藉由物件互相連結上網、傳遞影像資訊並產生交互作用等,廣泛結合農業與通訊技術。本文解析我國農業主管機關以公私夥伴的概念推動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等,期以導入資通訊、平台的服務能量,協助農民團體或農企業解決產業痛點。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農業生產必須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溫室效應等課題,而現代消費者行為,也正因為受到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而經歷快速變遷,迫使整個農業從產到銷各環節,受到嚴峻挑戰,已經無法僅靠經驗傳承維持農業生產品質與量能。
有鑑於此,農業部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農業物聯網發展計畫」擴大推廣物聯網技術,並持續穩固資服基礎、擴散智慧農業研發成果及建構科技服務體系等方式,帶動產業全面性之數位應用發展。其中,為強化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夥伴關係,協助農業產銷端加速應用智慧農業解決方案,並且在面對眾多解決方案時,能快速找到具備技術能力、有農業實務問題解決經驗之技服業者,2021年首度鏈結農業與資通訊產業,建立「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共同提升我國農業智慧升級轉型。
在智慧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營運過程中,提供給體系業者的誘因包括:補助資源快易通、商機拓展機會多,以及行銷宣傳管道豐,將優質業者受邀至公開活動共同宣傳,或於相關刊物露出等。
遭遇的農業問題
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而農業隨著氣候變遷,加上我國地理條件及小農發展型態,導致生產所遭遇的問題日趨嚴重,包括身受極端氣候之苦,氣溫百餘年來平均上升約1.3℃、冬季及夏季的平均氣溫皆為上升(表1),季節轉換近50年觀測到夏季增長、冬季縮短的現象,乾溼季節差異愈趨明顯(陳吉仲,2019),而因為極端氣候之高低溫、強降雨及連續不降雨趨勢增加,過往每年農損平均高達新台幣135億元(賴信忠,2023)。
表1 台灣平均氣溫與百年增溫幅度
單位:℃
年別
|
平均氣溫
|
日最高溫度
|
日最低溫度
|
全年
|
23.1 (+1.3)
|
27.0 (+0.8)
|
20.2 (+1.7)
|
夏半年
|
26.7 (+1.3)
|
30.5 (+0.9)
|
23.7 (+1.8)
|
冬半年
|
19.6 (+1.2)
|
23.4 (+0.9)
|
16.6 (+1.7)
|
注:( )為百年增溫。
吉仲,「氣候變遷對台灣農業部門之影響及調適策略」,農業部,資料來源:陳2019年10月2日。
智慧農業、物聯網、極端氣候、產業升級、數據標準化、農業韌性、智慧服務體系、跨域合作、公私協力、農業生產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