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企業內部組織文化在三業四化變革下的挑戰-以製造業服務化為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企業內部組織文化在三業四化變革下的挑戰-以製造業服務化為例

賴宜君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因價值鏈的國際化與新興國家在製造業的崛起,先進國家開始找尋製造業的轉型與定位,開啟了製造業服務化的發展。而我國因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平衡國內產業結構發展,經濟部根據「產業發展綱領」,完成2020產業發展策略」,以達2020年「台灣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提升28%;「台灣整體產業無形資產占固定資本形成比重」提升15%;「台灣綠能等新興產業占整體製造業實質產值」提升30%的目標。

   而其中產業結構優化是以「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與傳統產業特色化」之「三業四化」為推動方向。而經濟部為了推動三業四化的政策,各部會於發展主管產業時全面融入三業四化精神、經濟部舉辦研討課程以擴大產業推動經驗、並選取亮點產業作為示範案例。政府立意良善,但是畢竟無法兼顧產業中所有的企業,其主要任務是推廣協助產業的政策概念與意涵,並且提供一個讓企業轉型與升級的誘因。企業還是必須從自身內部組織文化開始變革,以因應結構調整與市場需求的變遷。

 

三業四化的意涵

   我國製造業多為代工,而思考模式以產品為中心,重視的是製程技術與成本管理,企業陷入低毛利營運模式,且無法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製造業服務化」主要概念是企業從生產轉為服務導向,企業不僅生產單一產品,甚至事先把顧客需求納入生產活動中,以提供所有滿足顧客需求的服務,透過服務達到區隔與差異化,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而「服務業科技化」,是導進ICT的技術,來降低交易與通訊成本,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與管理。「服務業國際化」,是運用系統模式化、市場行銷能力等策略,提高服務業出口比重。「傳統產業特色化」則是將傳統產業結合科技、美學、設計等新的元素,提升其價值,例如:開發特色產品、建立品牌形象、利ICT技術、改善生產環境與營運模式等,幫助傳統產業在品質與產品上升級。

   在「三業四化」中,製造業服務化對於企業衝擊力道可能是最大的,因「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與「傳統產業特色化」都是在既有基礎下,加入ICT技術、國際行銷、美學概念等元素;而「製造業服務化」打破過去長久以來製造業與服務業涇渭分明的界線,故本文主要聚焦於製造業的企業在推動服務化時,組織內部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


製造業服務化之趨勢
(一)從「生產製造」轉為「提供服務」

   製造服務化(servitization)最早1988Vandermerwe Rada提出,是以顧客為主的概念,結合後援、產品、服務、整合等(附圖)為製造服務化三階段。當製造業從提供產品的角色轉變為服務的提供者,服務(servicizing)推動「交易型經濟」轉為「服務功能經濟(functionality economy)

製造業服務化挑戰傳統生產模式,企業須轉向顧客需求導向,建立整合解決方案,強化品牌行銷及數位工具應用。內部需調整組織文化人才結構與績效考核機制,跨領域整合資源,改變營運模式,以因應市場競爭與全球價值鏈變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