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亞太到WHA:論APEC衛生合作願景
陳子穎 (2019/05/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5期》
APEC作為亞太區域之經貿論壇,在衛生安全議題上亦有相當的貢獻,包括在傳染病、非傳染性疾病、強化衛生體系等面向上,過去衛生安全被APEC視為是促進區域間「安全」的一環,現今,衛生議題在APEC已是促進包容性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礎之一,APEC衛生工作小組儼然也成為亞太區域內衛生議題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文將說明APEC衛生相關工作、關注之衛生議題,以及HWG未來向之建議。
APEC重視衛生安全起始於傳染性疾病
APEC自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在亞太區域爆發疫情起,便聚焦在新興傳染病對於經貿活動之影響,並於同年由我國與泰國倡議成立衛生任務小組(Health Task Force, HTF),作為亞太區域內因應新興傳染病之政府間的平台;然而,亞太區域自SARS疫情爆發以來,又陸續遭逢禽流感(2004~2005年)、新型流感H1N1(2009~2010年)等疫情,使得APEC內部對於新興傳染病僅有的監測功能顯得薄弱。為因應陸續爆發的新興傳染病疫情,HTF於2007年升格成為常設性質的衛生工作小組(Health Working Group, HWG)。APEC經濟領袖於2009年重申強化區域能力建構以因應新興傳染病之承諾,並強調衛生安全是區域內經貿活動之基礎,指示資深官員促進APEC經濟體間的合作以及產、官、學界間的協調,以降低衛生威脅對於經貿活動之衝擊。
APEC轉向重視非傳染性疾病
儘管傳染性疾病獲得APEC經濟體的重視,並在APEC架構下試圖透過能力建構強化對於疫情之因應,然而,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已逐漸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亞太區域內威脅生命安全以及社經活動之主因。聯合國於2011年9月召開的「防治非傳染性疾病高階會議」(High-level Meeting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所通過之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宣言(注1)指出,2008年全球5,700萬例死亡中,有3,600萬個病例是由於非傳染性疾病導致死亡,且這些死亡案例中有近八成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並強調加強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衛生體系之重要性,包括衛生基礎建設、衛生人力資源、衛生與社會保護系統。
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由於生活習慣(lifestyle)不良所累積的病症,如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過去由於環境髒亂或病媒充斥之傳染性疾病,我們總認為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盛行如霍亂、瘧疾等,而非傳染性疾病則較盛行於社會經濟條件較佳的已開發國家;然而,現今開發中國家的非傳染性疾病盛行率已占其所有疾病的八成以上,非傳染性疾病不再是已開發國家才重視的議題,在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更是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不僅如此,非傳染性疾病更是影響造成國家財政負擔的原因之一。根據2008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的研究指出,低及中收入國家於2025年將會在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與肺病等非傳染性疾病上負擔共約7.3兆美元,相當於這些國家每年支出的4%。
APEC、衛生合作、非傳染性疾病、健康亞太2020、公共衛生、衛生經貿、公私部門合作、全面健康覆蓋、心理健康、預防接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