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淺談中、美、台三國貿易結構改變下台灣的貿易角色定位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淺談中、美、台三國貿易結構改變下台灣的貿易角色定位

黃科智  (2016/04/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4期》

中美經貿加速整合態勢確立,台灣處於兩國貿易間的角色定位應當為何?

20159月底歐習會結束後,幾乎可宣告以中美為核心的亞太兩(G2)結構已然成形,也象徵中美兩國博奕的競合往來將浮上檯面。然201511月結束22輪「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BIT)後,中美雙方在推動投資自由化、解決兩國市場中現存且阻礙擴大外商直接投資壁壘方面獲得相當的進展,諸如取消金融服務、電子支付、雲服務及快遞等的市場投資限制,加速雙邊短期內可共同推動的合作領域,以確保未來持續相互投資的空間。足見中美雙邊投資走向自由化的態勢確立,亦緩和了中美經貿往來間的角力,客觀來說,或許這將促成雙方未來簽署自由貿易協(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的契機。

在中美雙方尚未進行或簽FTA前,若直接先從美國的貿易資料來看,2009年中國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以來,同時亦為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中美經貿合作不斷升溫,中美雙邊貿易總額2015年已5,551.18億美元,比重17.83%,若暫不探討美國長期貿易逆差之責任歸咎,中美經貿關係確實日趨穩固,呈現互利共贏的新氣象。不過,事實上早201410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已正式提出「分三步走建立中FTA」的路線構想。

第一步是中美雙方儘快完BIT談判;第二步是BIT的基礎上,把貿易協(Trade)加進(BIT+T),爭取儘快啟BITT談判,循序漸進地把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政府採購、農業貿易納入;第三步則是BITT的基礎上,啟動中FTA談判。而此一構想,乃中國希冀未來可在亞太經合組(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會議中加速推動的亞太自由貿易(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FTAAP)的建立,並實現「中美共管亞太」的戰略構想。

未來當中美兩國走到或完BITT的談判後,幾乎確定中美將可掌握亞太國家區域貿易整合的主導權,甚至可能在各自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關(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之兩大區域貿易協定得到進一步的交融,其涵蓋的貿易量接近全球貿易的五成,故若要稱中美兩國將共同建立全球貿易的新典(Regime),恐怕一點也不為過。然面對中美經貿未來將開創的新紀元,台灣處於兩國中間的貿易角色定位應當為何,則是本文所關心的。

以下運用簡單的貿易資料,首先簡析近五年2011~2015年)中、美、台三國貿易體系往來的主要商品,再以三國間的貿易背景,說明其供需間的貿易網絡,最後檢視該貿易體系結構的轉變,從中挑出三國貿易往來之間具成長性的商品,據以找出未來台灣在中美兩國間的貿易角色定位,或在該貿易體系構成的產業價值鏈中所定位的角色。

中美貿易台灣貿易定位產業價值鏈經貿自由化台美貿易國產化政策再工業化中間財出口FTA談判區域經濟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