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金融開放及跨業經營後台灣證券業之生態演變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金融開放及跨業經營後台灣證券業之生態演變

孫明德  (2007/07/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7期》

金融開放及跨業經營後我國金融業版圖變化消長

我國2002年加WTO後,為降低後對證券業的衝擊,我國政府逐步放寬外資券商設立條件及外資投入股市限制,並開放興櫃交易市場2001年「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加速國內證券商之間的合併及調整,持續擴大各金融業者兼營事項,證券商受到來自其他業者競爭的壓力日益提高。在我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後,金控型態之金融機構市占率逐年增加14家金控業者營收合計200238,411.2億元,占金融業總營收30.8%200213家),2006年合計營收49,254.3億元,占金融業營收接40%,且其營收成長率領先整體金融業之營收成長率,如表1所示。金控業者受惠於子公司的跨業經營,而其他未納入金控的業者,以各業種前四大企業為例,各業種領導廠商在營收的表現上則各有不同,由表2中可看出,銀行業受到不利影響較為明顯,壽險業則逐步增加,證券業則為持平狀態。 


1  台灣金融業及金融控股公司營收趨勢及比重

 

2  近十年金融業重要業種前四大業者之營收及比重

 

在金融跨業經營及金控公司成立後,原本證券業被視為最能與銀行及保險業務相結合,發展跨業效益的項目,其中證券經紀業務可與消費金融、證券承銷與企業金融,自營業務與投資業務相結合,吸引各金控業者紛紛納入證券公司為旗下子公司。但目前證券業及金控下屬證券子公司發展及表現,並不如原先預期的突出,究其主因,大環境方面由於國內股市低迷不振,使得經紀及自營業務難以成長,在產業方面,而國內製造業大舉外移投資,並紛紛赴海外上市,也使得承銷業務也受到影響;此外,許多金控以銀行或保險為主體,證券子公司的經營決策,必須配合母公司的風險考量及營運需要,不易獨立發揮其高收益及高風險的特質,更難與其他業種結合,以擴大金控公司整體之營收及獲利,因此目前證券業多作為金控商品的銷售通路,其效益尚未充分顯現。 

 

金融開放與跨業經營對證券商主要業務之影響

(一)經紀業務

依我國「證券交易法」之規定,證券業務可分為有價證券之行紀、居間、代理、承銷,以及自行買賣等業務,可概略分為經紀、承銷及自營三大類。其中證券商之「經紀」業務,主要是以投資人透過證券商買賣有價證券時,證券商提供融資或服務所收取的利息及手續費為其營收來源,為我國證券業早期的主要經營型態。1988年證券交易法修正後,綜合證券商得以依法設立,此一階段可視為證券業內部的「跨業經營」,由於綜合券商資本額大,業務範疇較專業經紀商廣,使得因應股市多空頭能力較強,我國股市1990年邁入空頭市場,專業經紀商受到衝擊而倒閉或被綜合券商所合併,因1991年起,綜合證券商分公司快速增加,專業經紀商家數則開始減少,近年來更由於電子網路交易方式日益盛行,加上金控成立之後,經紀商受到來自其他金融業的競爭壓力提高,使得經紀商之據點優勢受到更多的不利影響,如3所示,經紀商家數1997年接200家的規模,20073月僅95家。

金融開放跨業經營證券業金控公司產品創新外資券商香港股市經紀業務承銷業務自營業務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