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央行數位貨幣的發展與趨勢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央行數位貨幣的發展與趨勢

彭思遠  (2022/01/07)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期》

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快速轉型,網路速度的提升及智慧型手機普及,帶動了經濟模式的轉型與變革,在貨幣市場也出現了破壞性創新的產品。首先,行動支付取代現金,無現金社會趨勢成為主流,瑞典、英國使用現金的比例快速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帳戶、信用卡與行動裝置結合而成的電子支付,或是利用既有的數位身分與銀行帳戶而成的行動錢包服務。同時開發中國家跳過了實體銀行為主的金融系統,直接進入到電子支付時代,以中國為例,因金融基礎建設相對不足,包括銀行布點ATM數量、信用卡與金融卡、消費金融借貸等服務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只要有手機就能申請的電子支付服務,能讓以往無法充分享受金融服務的民眾也擁有數位支付的手段,因此快速取代傳統現金,成為主要的支付工具。

其次2009年年初全球第一個加密貨(cryptocurrency)比特(bitcoin)開始運作,基於分散式帳(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的區塊(blockchain)技術受到矚目,並在全世界掀起了虛擬貨幣的浪潮,以太(ethereum)、瑞波(XRP)、萊特(litecoin)等新興加密貨幣如雨後春筍。在眾人的期待之下,加密貨幣市場成為投資人追逐的投資標的,相關應用也逐漸浮上檯面,以太坊融合以太幣與智慧合(smart contract)的架構,推進區塊鏈的應用發展,區塊鏈應用生態圈應運而生,除了目前熱門的去中心化金(DeFi)、非同質化代(NFT),在身分認證、智慧財產權/版權、資料交換、金融市場、零售業等場景的發展都充滿潛力。

此外,傳統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大,不適合作為交易媒介,以「穩定價格」為主要目的穩定(stablecoin)交易規模快速擴大。穩定幣設計上以相應的資產作的為價值擔保,維持其價格穩定性,一開始大多是建立在「掛勾法幣」的基礎上,例如交易量第一USDT(泰達幣)與美11兌換,後來也發展出其他類型的穩定幣,如抵押黃金、政府公債、其他加密貨幣、靠演算法維持價格等類型的穩定幣。與傳統加密貨幣不同,穩定幣不僅十分適合作為交易媒介,也讓加密貨幣出現取代實體法幣的想像,加Master CardVisaPayPalJ.P. MorganMeta等龍頭企業紛紛加大加密貨幣的投入與研究,等同宣告對區塊鏈技術前景的支持,確實從長期趨勢來看,數位貨(digital currency)取代「紙幣」為主經濟模式幾乎已經確立,不論是否有加密貨幣,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無現金社會遲早會到來。

 

各國央行由觀望轉向積極

各國央行也隨著時代背景轉變對數位貨幣的態度由原本觀望轉向積極研究,根IMF報告指出(1),各國央行推動數位貨幣的動機包括「維持貨幣主權和金融穩定及監管」、「提升支付系統的競爭、效率和彈性」、「降低發行成本」、「提升貨幣政策效力及準確性」、「打破零利率政策的下限」、「減少對美元依賴」及「在無銀行地區的使用及發揮政策效力」,2020年國際清算銀(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的調查指出(2),2016~2020年間,全球已經啟動央行數位貨(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CBDC)研究計畫的央行比重高達86%,其中有半數央行同時進行「批發CBDC(Wholesale CBDC)與「通用CBDC(General purpose CBDC)的研究工作,約四成的央行已經從概念性的研究發展至測試或概念認(Proof of concept, POC)階段,有1/10的央行展開試點計畫BIS也預測未CBDC的設計將會普及至無銀行帳戶的使用者,並且具備非接觸式的技術界面,以適合所有人使用。

央行數位貨幣CBDC去中心化數位貨幣區塊鏈穩定幣數位支付無現金社會金融創新全球趨勢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