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NFT應用於文創產業之發展現況、課題與展望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NFT應用於文創產業之發展現況、課題與展望

陳智豪  (2022/07/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7期》

  近期「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一詞開始出現映入我們的眼簾與許多場合之中,甚至逐漸成為「文化經濟」交易模式的一環。尤其是其「非同質化」的特性,讓本質獨一無二的文化商品,更容易藉由該特性在公開市場進行交易,成為藏家、粉絲、愛好者的收藏。

本文將探討NFT應用於文創產業的發展現況,並針對當前現況提出發展課題及未來展望。然當前NFT尚在發展之時,相關課題可能隨著其快速發展之下而有所變化,僅提供對於NFT應用於文創產業有興趣的業者、藏家、民眾、投資者,以及有關單位之參考。


NFT與其價值

NFT有別於「同質化」的(加密)貨幣(注1),其是一種獨一無二之「非同質化」的「代幣」。非同質化即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同NFT的價值可能都有所差異。而「代幣」代表NFT是指某一特定物品、商品、作品的數位認證、憑證文件,且每個NFT的交易過程、轉手路徑,都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完整追蹤,使得第三方無法竄改、消滅NFT文件,得以保障創作者/藝術家之創作與言論自由。

就上述NFT的特性,對應到文創產業觀察,每件文化商品/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即便是量產產品),且各有其市場所賦予之不同的價值,並藉由市場機制進行交易,形成「文化經濟」,構成文創產業的運作模式。而當中的市場機制,即為每件NFT價值的定義者。

一個IP、一個創意、一部內容(Content)都可以使用NFT的形式進行交易。創作者/藝術家(以下以「版權方」統一稱之)可發行其作品的NFT到區塊鏈上,並於自家官方網站、NFT平台進行上架,吸引藏家、粉絲或投資者慕名購入NFT,達成其各自的收購目的,如收藏、投資等(附圖)。

 

附圖   IP/創意/內容之NFT公開流通模式
 

 

關於NFT的價格,主要有兩大價格定義方,一是版權方於NFT的首次公開發行時所訂定的價格,二是二級市場(二度轉手)的交易價格。版權方於首次發行時會訂定NFT的價格,並限制公開發行數量,以致部分熱門IP或內容的NFT在首次發行後造成搶購熱潮,在於粉絲或投資者看見此NFT未來明顯升值的可能。而造成NFT升值之因素,則主要取決於二級市場的活絡。若特定NFT於首次公開發行後完售,但缺乏二級市場的交易過程,其地板價(Floor Price)即維持首次發行的價格,甚至可能有貶值的情況。這意味著NFT的價值是由公開市場所決定,但也容易造成市場炒作的情況。

NFT文創產業區塊鏈文化經濟數位資產IP管理去中心化智能合約數位藝術交易機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