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警示與省思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警示與省思

王聖閔  (2015/09/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9期》

全球目前正面臨許多的挑戰與衝擊,再加上世界變化非常迅速,使得各國更應審慎面對當前的各種問題,再規劃未來的發展藍圖。我國自1990年代初期開放台商赴中國投資,加上國內產業結構的改變,我國製造業者移往中國生產的比重逐漸提高。中國在經濟開放改革的30年後,已躍升為世界工廠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也擺脫過去以重工業為主,而呈現全面提升的趨勢。我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來應對這個趨勢?

 

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之背景

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扶持下,倚戰前國內已有的工業基礎及技術,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並享受經濟快速成長的果實。自1960年代起,在日本國內勞動成本逐漸增加,加上我國在輕重工業皆有良好的基礎下,又遇到越戰軍需的增加,經濟也呈現快速成長的情況,我國能以低成本生產各項產品,因此接續日本成為世界工廠,亦不只在輕工業產品的出口大幅成長,石化及鋼鐵產業也成為我國出口的主要產品。

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自由化與全球化的競爭下,我國國內的投資環境迅速變化,加上國內實質工資及單位產出勞動成本上升,產業結構逐漸改變,政府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以耗能少、汙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我國由原本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漸轉型成為以資本與技術密集的資訊產業為主;同時,中國實施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帶動全球產業分工的改變,各國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因為對勞力需求量相對於資本密集型產業來得大,在成本考量下紛紛外移至勞力較低廉之中國生產,使得中國的製造業在短時間內快速興起。曾經在我國經濟上有重要地位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成衣業等,也大量外移至中國設廠生產。

資訊產業在逐漸成為我國的主力產業之後,也遇上全球資訊產品需求的快速成長,我國受惠於這波需求,躍升成為全球重要的資訊產品生產國之一,不論在半導體產業,如晶圓代工、封測、記憶體等,或是在光電元件,如液晶面板、LED、手機鏡頭等產品上,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在PC及NB或是手機代工產業上也蓬勃發展,我國的個人電腦ODE及OEM,電腦主機板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資訊產品的普及化及價格逐漸下滑,加上製造資訊產品的門檻降低之後,價格相對便宜的中低階產品進入市場搶市,也使得資訊產業的競爭加劇,尤其是在低技術門檻的下游產品。

我國業者過去將生產中心設於中國,技術研發單位則留在國內,但是隨著整體產品供應鏈逐漸移往中國,產品研發中心為就近與生產線配合,也陸續移往中國。中國的資訊產品生產廠商在這段時間,除了下游組裝業務之外,也逐漸地切入中低階零組件的供應鏈市場。

紅色供應鏈中國製造2025半導體政策產業升級人力資源培育技職教育改革台中供應鏈競爭電子零組件發展產學接軌技術移轉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