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烽火四起,台灣能否逆風突圍?——2020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側記
整理/許芬鈴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2019年11月11日,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院長率領各領域菁英,假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前瞻廳舉辦「2020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會中本院提出精闢論點及解析。首先由張建一院長探索2020年景氣展望;劉佩真研究員切入製造業、服務業、不動產業等趨勢;吳孟道所長結合早期資金脈動看產業AI化,最後圓桌論壇開放與會貴賓提問及交流。
左起:孫明德主任、吳孟道所長、王志剛董事長、張建一院長、劉佩真研究員(攝影/熊昔麒)。
修昔底德陷阱?
王志剛董事長於致詞時表示,過去歷史經驗可以作為預測未來景氣的起點,但近年國際間動盪不安,匆遽的局勢讓未來景氣更加錯綜複雜、撲朔迷離。
當作為新興國家的中國強勢崛起,勢必會挑戰既有強權美國的利益;美國為鞏固現有權勢,必然會全力反擊中國的種種威脅。眼見新的爭端懸而未決,「修昔底德陷阱」(附注)擺盪在兩國之間,不論是「中國製造2025」,抑或是制衡美國的「一帶一路」,檯面上是明修棧道的經濟目標,但暗渡陳倉的卻是軍事部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美國豈有坐視中國壯大的道理?
故此,王董事長分析台灣將面臨三大挑戰:(1)美中貿易戰若持續延燒,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例已經達到邊際效應遞減的階段;(2)ECFA十年協商即將屆滿,是WTO建議年限的上限;(3)台美關係的改善。最後,有感於經濟景氣、趨勢走向,所涉及的面向與變數包羅萬象,希望本場次的研討會,能夠呈現台經院的影響力與關鍵的研究領域。
兩正兩負的四個領域、四種指標
從高度與廣度的面向,可由四個領域來檢視2020年的全球經貿態勢,張建一院長將這四個領域,綜合為四種指標的變動來探究,所主講的「2020景氣展望」進一步反映出全球的走勢與格局。
這四個領域分別是:(1)糧食: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2)運輸:跨域貿易活動的要件;(3)黃金:社會最具價值的金屬;(4)利率:驅動市場的經濟動能。而四個指標為:(1)糧食價格指標;(2)波羅的海指數;(3)各國黃金儲備;(4)全球主要利率。
張院長表示:(1)從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價格指數觀察,全球穀物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27億噸,應可視為全球景氣的正向指標;(2)由波羅的海綜合指數進行評量,即便在美中貿易戰最劇烈的2019年,數據仍然反映全球初級產品的穩定需求;(3)各國央行對景氣的信心不足、美元去中心化現象帶動黃金儲備增購;(4)主要國家的央行利率陸續採取寬鬆模式,應可視為全球景氣的負向指標。
美中貿易戰、全球供應鏈、台商回流、產業轉型、內需市場、金融市場、人工智慧、5G發展、製造業趨勢、不動產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