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展望國際浮動式離岸風電發展趨勢與我國策略布局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展望國際浮動式離岸風電發展趨勢與我國策略布局

吳彥儒  (2023/03/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3期》

受限於海域水深條件、生態環境保育及漁業活動競合等因素,使得浮動式離岸風機技術相對於固定式離岸風機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本文解析英國、挪威、葡萄牙、法國與日本關於浮動式離岸風電的政策推動藍圖,而我國政府目前亦正研擬「浮動式風場示範規劃」,欲針對法規、技術、基礎建設等面向逐步進行先期驗證等策略布局,希冀順暢接軌市場競標機制持續發展,達成淨零排放、產業發展及成本可負擔的多贏目標。

 

在全球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浪潮趨勢下,各國除積極發展技術相對成熟之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外,亦開始尋覓其他具備發展潛力之再生能源技術,期望藉由從能源供給端增加多元化之可能,減少單一間歇性再生能源供電比重,以確保電網供電更為穩定。近年各類新興再生能源技術類型中,浮動式離岸風電尤為受到各國重視與青睞,該技術在歐洲及日本歷經十年的早期測試與驗證,目前已能確定具備市場大規模商業應用之潛力,故英國、挪威及日本等國都開始陸續制定相關推動計畫。因此,本文欲透過展望國際浮動式離岸風電之發展趨勢,進一步遠眺我國未來應可遇見及需探討之發展策略布局。

 

截至2022年年底,全球浮動式離岸風電的累計裝置容量為125.4MW,僅在英國、日本等七個國家有設置實績,且多為單座風力機之研發與測試案件,尚無單一風場容量超過50MW,顯示各國浮動式離岸風機技術也都還在初期摸索的階段。

 

國際浮動式離岸風電技術現況

離岸風電依其水下基礎的設計型態可概分為固定式水下基礎及浮動式水下基礎兩大類,且通常在海床具有更深水深之條件下,使用固定式水下基礎所需之工程成本將會急遽升高,反之採用浮動式水下基礎的技術與成本優勢,則是跟著水深加深才會逐漸浮現。因此,一旦水域較淺的區域都蓋滿固定式離岸風機,以及在資源潛能、地形條件或生態環境等因素限制而無法開發淺水區域之情況下,離岸風機就必須往水深更深的區域設置,此時轉為採用新興之浮動式離岸風電技術將不失為另一種可行方案。

由於離岸風電開發一般都是由水深較淺之地點開始興建,所以早期歐洲的開發計畫都是固定式離岸風機,並且以單樁式(Monopile)水下基礎設計為主。雖然歐洲及日本在過去十年裡已進行數起浮動式離岸風電示範研究,但迄今為止的國際經驗仍然不多,且至今各國研究團隊尚不斷提出新的設計構想下,國際上對於何種設計將會成為未來主流仍未有明確共識,但就目前各國的試驗案場來看,浮動式水下基礎大致可分為半潛式(Semi-submersible)、柱型浮筒式(Spar)、張力腳平台(Tension leg)及駁船式(Barge)四類(附圖)。

浮動式風電離岸風電再生能源深海風場政策推動淨零排放風電技術國際趨勢能源轉型產業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