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國際貿易可朝水平分工發展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國際貿易可朝水平分工發展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05/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5期》

水平分工是重要的新貿易方向

國際間發生貿易的原因很多,因此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分別適用於不同時空,若一國能依當時較適用或較正確的理論來研擬政策和產業發展,就可能獲得較高的利益和成長。實際上的情況常比理論還複雜,因此應用理論時也常須做必要的修正。近幾年國際情勢和思潮,以及台灣的處境都有甚大的改變,新情勢下的新發展方向可能也要改變,不宜死守過去曾經成功的發展模式和理論。簡單地說,台灣應該要由以往以要素成本差異為基礎之國際垂直分工,走向以知識差異和規模經濟為基礎之國際水平分工。


台灣曾是依要素相對價格垂直分工的主要受益者

國際貿易最初主要的原因是互通有無,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講的就是這種情況,而其道理和國內的分工合作是相同的。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貿易理論則假設各國雖然各種東西都能生產,但技術或人力的生產力不同,使各國生產各種產品之相對成本不同,因而各國會分別出口該國相對成本最低,也就是具有所謂國際比較利益的產品。而在不少國家都已相當發展,且國際知識和技術流通很方便之後,各國的技術差距若縮小甚至消失,各國間貿易卻也不會變成沒必要。赫克歇爾―奧林(Heckscher-Ohlin)的理論(又稱H-O理論)指出,即使各國的技術都相同且沒有規模經濟,各國生產要素秉賦的差異或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仍會使各國在未貿易情況下的產品相對生產成本不同,勞力相對比較豐富或工資相對資本報酬較低的國家會出口勞力密集產品。

二次大戰之後H-O理論成了貿易理論的顯學,當時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間也恰有明顯的工資差異,所以H-O理論和要素相對價格的差異變為當時貿易發展的主要力量,而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藉此力量得到了快速的貿易和經濟發展。後來國際運輸更為方便,以及各國調降關稅並採取出口退稅制度,使國際間分工可以更細,很多產品能拆成由許多零組件和加工過程構成的生產鏈而在許多國家完成生產。跨國企業的國際投資把技術帶到被投資國使各國相關的技術差距縮小或消失,要素成本差距的重要性更因而提高,各國的租稅制度也使跨國企業可利用跨國生產鏈及移轉價格來避稅,於是各國間形成了複雜的生產鏈及垂直分工式之大量貿易。台灣於1980年代之後在資通信(ICT)產業的國際垂直分工生產鏈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因此也隨ICT產業的快速發展而有了可觀的貿易和經濟發展,台灣可說是H-O理論下的國際分工之大受益者。

水平分工國際貿易規模經濟知識經濟產業內貿易產品差異化研發創新全球供應鏈FTA影響貿易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