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世界盡頭的曙光——阿根廷
范凱云 (2007/06/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6期》
九○年代阿根廷奉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信條,大規模推動公營產業私有化、投資暨貿易自由化措施,以及金融政策改革,並取得相當不錯的經濟成效。然而,私有化政策短期內雖為國家帶來大量的收入,但相對也因為國家資產釋出的效果,而削弱政府長期穩定的收入財源,以及面臨危機時的變現性。1998年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相繼爆發,引發國際債信利率的風險加碼急劇擴大,導致阿國政府債務餘額利息負擔加重,原本大量湧入的國際資金反轉,並產生嚴重的資本外逃現象。接著,經濟景氣衰退更加嚴重,財政赤字急速攀升,逐陸續宣布緊縮政府開支、限制人民提款金額,進而造成擠兌、暴動,正式爆發金融危機,當時的阿根廷似乎已經看不見未來。
然而,經過一連串的經濟政策改革後,阿根廷的經濟狀況開始步回軌道。非但如此,在全球對資源、廉價勞工及市場的需求之下,阿根廷的表現更是快速彈升。在2003~2005年三年之間,其經濟成長率合計約為三成,2005年的經濟成長率還達到9.2%。更有甚者,2005年底Kirchner總統更宣布完全清償從IMF借來的98億多美元債務,也因而強化了外資對於阿根廷經濟穩定性的信任感。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l)於2005年6月將其債信由原先的D級一口氣提升六級為B-,2006年更將之提升為B+。去年阿根廷甚至被日本BRICs經濟研究所列為「VISTA」國家,JP Morgan等國際級機構也點名阿根廷為下一波投資標的。
國內政經環境看好,具有發展潛力
2002年以來阿根廷的國內政經環境看好,不論是GDP、人均GDP、貿易收入皆開出長紅的好成績。根據日本總務省針對新興市場及幾個主要國家的比較,發現近三年來阿根廷的GDP成長狀況確實相當良好,表現僅次於中國。除此之外,其更有以下五項優質環境,使其未來仍具高度發展潛力(圖1、圖2)。
(一)勞動力充足且低廉
阿根廷約有3,870萬人,其中勞動人口比例約占總人口50%以上。就細項來看,勞動人口中又以30歲以下的勞動人口居多,這意味著勞動者之勞動能力與勞動壽命皆相當充裕。又15歲以下的人口占15%,更顯示出中長期而言阿根廷的勞動市場不虞匱乏,再加上勞動成本低廉,對於產業發展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條件。
(二)天然資源充足
此外,阿根廷更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鐵、銅、金、石油、天然氣等工業發展所不可或缺的資源不在話下,水力也不虞匱乏。農、林、漁、牧業的資源亦相當豐沛,光是植物油、油料種子、乳製品、葡萄酒、果汁等農業加工產品出口就已經高達45億美元。原物料如此富饒的區域,對於產業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三)消費能力提升,市場規模擴大
阿根廷從金融危機中快速復甦,民眾消費水準也穩定成長,從2002年開始人均GDP每年皆能維持在一成左右的成長率。BRICs經濟研究所對VISTA五國的研究顯示,2006年阿根廷實質個人消費成長率為VISTA五國之冠,達8.92%。這意味著中產階級的崛起、整體國民消費能力的提升,也代表著未來其消費市場擴大的潛力。
阿根廷、VISTA國家、金融危機復甦、南錐共同市場、天然資源、消費市場擴大、天然氣管線、跨洋高速公路、外人直接投資、投資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