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網際世代演進Web 2.0的商機與課題
許加政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為"歐洲量子物理實驗室 CERN " 所研發出來的,在網際網路(Internet)應用上掀起相當大的風潮。1995年前後全世界均以樂觀角度看待網路虛擬世界的成形,全球興起大大小小的達康(dot com)公司紛紛成立網站,且以極快速度席捲全球,包括Yahoo!、Amazon等知名網路公司;然而在千禧年初,由於網路使用者對於使用者付費的習慣尚未成熟,再加上廣告收益不如預期,導致網路世界在一夕之間泡沫化,也使得全球數以萬計的網站紛紛倒閉,歷經網路泡沫化後,極少數存活下來的網路公司也開始檢討虛擬網路世界的經營形態,同時新的網路應用也逐一浮出檯面。
在2004年時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 和MediaLive 的Craig Cline在一次為會議進行思想交流時,由 Dale Dougherty 提出Web2.0 這個術語,開啟Web 1.0與Web 2.0的分界。然而,到現在沒有人能夠為Web 2.0下明確的定義,人們只能把Web 2.0作為一種現象描述,最常被拿來描述Web 2.0是來自Jim Cuene在2005年5月18日發表「Web 2.0: Is it a Whole New Internet?」一文中所列出的Web 1.0與Web 2.0的特點(詳表1)。
表1 Web 1.0與Web 2.0的特點
Web 2.0名詞的出現開始讓人有網路世代的區分,然而所謂的Web 2.0或是網路世代並非跳躍式出現,而是經過網路使用行為、硬體設備、網路頻寬等各相關因素的不斷改變、演化,進而成為共通的網路習慣、行為模式以及經營型態。就如Web 1.0在經過泡沫化後,網路世界並未因此而停滯,反而由於網路的普及、費用的降低、頻寬的提高大幅提升人們對網路使用的意願,並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當然在網站經營者的眼中,網路世界的進化除了帶來更多使用者外,也應該要有不同的網站商業模式來取得更大的獲利空間,於是在集體智慧思維下,Google、eBay、Amazon.com成為Web 2.0的代表,其中Google的AdWords與AdSense澈底打破網路泡沫化時網路廣告收入不易的迷失(詳表2)。
本文將就國內網路的基礎建設、上網人口以及使用習慣來了解網路泡沫化至提出Web2.0之間台灣網路環境的變化。
表2 Google、eBay、Amazon網站收入
台灣網路環境變化
(一)網路頻寬
我國IT產業起步相當早,國內網路環境也在這樣的條件下很早即開始建置,隨著IT技術的成熟,國內網路基礎建設漸趨完整,特別是最後一哩的建置,因此國內網路的傳輸速率持續成長,目前連線速度xDSL最高12Mbps以上,另外光纖到府亦配合新大樓建設逐年增加;在網路應用方面,不管是網站經營者,還是網路使用者對於網際網路的應用日新月異,早期的單向文字與簡易圖片為主的網路資訊,現在則以互動式的影音多媒體作為網路世界的操作模式,由此可知網路的頻寬需求也必須因應應用層面而持續提高。
Web 2.0、數位轉型、社群平台、網路商業模式、頻寬發展、內容產製、廣告營收、資訊可信度、智慧財產權、互動式網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