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及因應對策
莊朝榮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美國金融危機衝擊中國經濟
中國製造業出口緊隨美歐經濟呈下滑趨勢,中國經濟正陷入嚴重低迷。世人對中國經濟與美國和歐洲經濟脫鉤的希望可能落空。中國經濟除了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之外,過去三、四年能源和原物料價格上漲,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的價格暴漲,這與美國金融危機的暴發不無關係,不但引起中國通貨膨脹加劇,而且也造成今後永續發展的疑慮。雖然全球經濟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大幅趨緩,使能源和原物料價格大幅回落,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解除,但中國經濟成長有顯著趨緩的疑慮,恐影響社會的穩定。故中國領導階層遂迅速實施擴大財政政策和放寬貨幣政策,宣布一系列財政刺激措施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在2008年第4季連續五次調降利率,期以減緩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另一方面,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方式亦受到嚴厲的考驗,中國國內學者紛紛提出改變增長方式的見解,是否合乎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需要,值得加以探討。中國經濟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將如何採取適當的因應對策,則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中國經濟出現下滑疑慮
2008年前3季中國GDP的成長率增長9.9%,較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各季成長率逐漸趨緩,分別為10.6%、10.1%及9.0%。由於2008年第4季全球經濟急轉直下,大多數先進國家經濟陷入衰退,故中國第4季和2009年經濟成長率受到全球極大的關注。隨著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衰退開始影響到中國的出口,2008年11月中國有一些經濟指標確實出現了加速下滑的態勢。隨著中國許多主要市場需求急劇放緩,與上年同月相比較,11月出口近七年來首次出現下降2.2%,從而更清晰地顯示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影響。進口跌幅17.9%為90年代初以來最大幅度,這使11月中國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400億美元,連續第四個月打破紀錄,可望減緩經濟成長下滑的速度。
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月增長5.4%,較2007年同月回落11.9個百分點。2008年11月製造業活動銳減,有政府背景的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編制的採購經理指數(PMI),已從10月的44.6下滑至11月的38.8。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中國製造業的疲軟將持續至少六個月,甚至更長。
2008年11月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較上年同月增長14.8%,比上月底僅下滑0.22個百分點,中國國內資金流動性尚稱良好。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上年同月增長20.8%,較10月的22.0%僅下滑1.2個百分點。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2.4%,持續下跌走勢,至少通膨疑慮可望解除。1~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26.8%,較1~10月的增長率僅下滑0.4個百分點。消費和投資並未顯著下滑,或可成為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兩大支柱。
2009年中國經濟下滑的風險
從國內外情勢觀察,美國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和衝擊還在加深。據世界銀行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經濟面臨兩個主要風險。一是國際因素,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加深,中國出口成長將呈弱勢,年出口成長率將從11.3%降至3.5%,淨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將為負的1個百分點。二是國內因素,市場對房價進一步走弱的預期、對總體經濟的擔憂以及中國股市的下跌,進一步加深了房地產業的不景氣,這勢必帶來上游相關產業,如鋼鐵、水泥、建築業的生產下滑。劉元春(2008)亦指出,中國出口面臨的衝擊將由2007~2008年度的成本衝擊轉變為2009年的需求衝擊,這將導致中國出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於進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貿易順差近五年來將首次出現負成長。
美國金融危機、出口下滑、經濟增長放緩、財政刺激政策、內需驅動、能源價格、貿易順差、人民幣貶值、結構轉型、環境可持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