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的策略歷程與未來展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的策略歷程與未來展望

郭勉雲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21世紀為知識經濟的時代,優質專業勞動力的供給是維繫一國經濟發展的命脈,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首要條件。事實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科技人才供應不足的問題,不僅已開發國家,許多開發中國家(南韓、新加坡、印度、台灣、中國等)早已積極推動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的策略。換言之,當台灣正積極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的同時,必須正視諸多國家與之競爭的國際事實,並關注競爭國已推出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各種優惠措施。

研究指(Bauer and Kunze, 2004),延攬海外專業人才的原因有二,一為引進本國尚未開發的技(knowledge spillover),另一為即時填補業產業人力缺口,兩者各有其政策意含,對本國勞動市場亦有不同影響;前者在策略上著重建構友善環境以增加海外人才長期居留的意願,與本國勞工有互補作(complementary effect),不僅創造就業機會,也會培育及提升專業人力的素質,後者在策略上偏向短期的移入居留,與本國勞工有替代作(substitutive effect),勞動市場的薪資水準會受引入者的數量影響。其研究發現德國企業整體而言,延攬海外人才的主因為技術移轉,但資訊產業徵募外籍專業人員的原因為國內專業人力不足。

另一方面,留外學生所建構的國際合作網絡也影響著國家競爭力的強弱,亦為延攬海外人才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管道。相關研究指(Regets, 2001),海外留學生建構的國際合作網絡對母(sending country)的科技發展極具正面影響;早期學生出國留學被視為人才外(brain drain),而近幾年,許多專家學者意識到人才外(brain drain)已轉變為人才循(brain circulation)的網絡型態,台灣新竹科學園區與美國矽谷的互動合作被視為典型的案例之(Saxenian, 1999);返國學人不僅帶回習得的技術,同時也帶回與國外實驗室或研究機構的夥伴關係,透過個人的海外網絡,不但有利資金與人才的獲得,專業技術與管理知識更可因合作交流而提升。

台灣延攬海外科技人才依時間先後可分為引進技術,填補產業人力缺口,及強化國際合作網絡三個面向,本文接下將在前述的理論概念下,剖析台灣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的策略與隱憂,最後以未來海外人才延攬的展望為結語。

 

技術引進、建構優質環境吸引海外科技人才

台灣1980~1990年代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的策略推動可說是成功的,為技術引進與人力互補的典型範例;海外人才延攬在此一階段的主要策略為引進專業知識及技術,以促進產業升級與加強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育,延攬對象主要為旅外華人。

1970年代末期,台灣政府開始積極推動科技發展,台灣產業逐漸從勞力密集轉型為資本密集,而當時台灣科技人力薄弱,與歐美相較,極端偏低(就相對人才而言,美國每萬人中有研究人29人、日27人、法14人、台5人),且研究所教育的師資水準也不足,不能為台灣培育出充足及優秀的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台灣1950年代起,人才外流的現象嚴重,統計資料顯1960~1979年間52,613位海外留學生中只6,200人回台服務,占留學生總數14%1),國內大學畢業的優秀青年出國留學人數甚多,但學成後返國服務的人數極少,台灣留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系,大部分選擇學成後就在當地落地生根,回台服務意願偏低。

政府當時為吸引高科技人才回流,推行許多的優惠政策,包含薪給補助、研究補助費、房屋津貼、旅運費及搬家費等等配套措施,但留住海外科技人才長期為台灣服務的關鍵因素在於,是否有配合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必要基礎建設,良好的居住環境與教育環境;因此,政府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區內不僅有最先進的設備,也建立了全台第一所中英雙語學校,主要為吸引已成家立業的海外華人回台長期服務。園區的成立與美國當時經濟不景氣,企業大量裁員,明顯提高了海外華人返台服務的比例;統計資料顯示1975~1979海外學人平均返國率約16.5%1985~1989海外學人平均返國率提升26.8%1990~1995海外學人平均返國率也有突20%

台灣攬才策略科技人才回流國際人才競爭技術引進人才外流創新合作外籍專業人員產業人力缺口區域競爭人才循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