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14年8月公布2014~2061年最新人口推計,依據中推計,總人口最高峰時點落在2021年,較2012年推估時點提前三年,最主要的原因是設算的總生育率從1.3降低為1.1。而我國總生育率已從2003年1.235降至2013年1.065,加上壽命延長因素,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於2018年達14.6%,邁入高齡社會,再過七年(2025年)即邁入超高齡社會。同樣地,我國勞動力 (15~64歲)將於2015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而勞動力占總人口比率早在2012年達到74.2%高峰後即已逐年下降。至206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39.9%,趕上日本的高齡化趨勢;而至2060年我國勞動力占總人口比率將達50.4%,也與日本相當。問題是,日本是在1995年及2005年分別邁入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分別較我國早23及20年;2012年日本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62.9%,也較我國低11.3個百分點。若今後沒有採取更有效的對策,人口推計恐怕更不樂觀。
挪威商學院氣候策略及未來研究資深學者喬詹‧蘭德斯(Jorgen Randers)進行有系統性的預測指出:「由於總生育率持續下跌,全球人口將於2040年代初達到高峰,而勞動力則大約在前五年達到高峰」。眾所周知,全球人口將會先在先進國家達到高峰,日本早在2010年達到人口高峰,隨後在2015年,德國將是歐洲大國中第一個達到人口高峰的國家,接著在2020年中國將達到人口高峰。隨著人口高齡化,尤其是在未來十年,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退休年齡,至2025年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美國則晚七、八年左右。屆時在先進國家中,將會有更多勞動人口投入服務業和照護業,而這兩種行業都較難提高生產力。因此,先進國家在人口減少、勞動力萎縮、生產力成長趨緩的情況下,其GDP成長率將趨緩,甚至負成長。
由於我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尤其依賴先進國家的進口,在未來十年先進國家因人口高齡化導致GDP成長趨緩,將直接影響其進口需求,造成以出口為導向的我國經濟成長受到影響。而我國距離邁入超高齡社會可能不到十年,高齡化加速的發展趨勢,亦同樣會使我國GDP成長趨緩。是以我國人口高齡化趨勢將面臨兩個主要挑戰:第一是勞動力縮減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將進而影響年金給付及導致財政失衡;第二是勞動力縮減導致照護需求將超過照護勞工的供給,對需要日夜不停照護的老年人形成重大影響。因此,高層決策者必須格外重視並積極採取因應措施。
因應人口高齡化對策,仍以減緩總生育率減少的速度,甚至提升總生育率與提高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為首要任務,兩者之間有密切關聯。近十年來我國總生育率降低0.17,但根據聯合國及歐盟統計,歐美日先進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2010年達16.1%,總生育率不減反增,除了日本1.3、德國1.4較低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英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尚維持在1.8~2.1之間。又根據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我國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從2000年46.02%增至2013年50.46%,但較大多數OECD國家偏低。
從主要先進國家經驗顯示,如何塑造對婦女工作友善,兼顧兒童照顧與家庭生活的良好環境,是維持並提高各國總生育率的主要原因。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針對此次人口推計的結果,特別提出要延伸至五歲以下幼兒免學費政策,減輕年輕父母生養育的負擔,以提高生育率;並請勞動部主動與其他部會研商讓我國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女性人口回到職場的對策,以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事實上,為了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我國政府已持續推動托育安親普及化、長照體系多元化和彈性工時等措施,但截至目前成效明顯不如預期。
建立對女性就業友善的工作環境固然重要,但從歐洲國家的經驗顯示,除了文化因素之外,其背後需要有足夠的政府財政稅收,以支援家庭政策作為鼓勵生育的後盾。反觀我國,受到選舉政治的影響,租稅負擔率其低無比,要加稅可是困難重重。近20年來,我國政府歲出入餘絀,絕大多數年度都呈現赤字,赤字預算又使政府債務比率逐年提高。在預算法及公共債務法的限制下,政府年度預算的編列早已左支右絀,又如何寄望政府再挪出龐大的經費來鼓勵生育。
超高齡社會來臨導致勞動力縮減,將導致照護需求超過照護勞力供給,面臨極大的挑戰。目前我國長期照護需求者之照顧工作仰賴機構式照顧比重雖大幅提升,但大部分仍需仰賴家庭,其中半數以上則仰賴外勞提供服務。我國外籍照護勞工以東南亞國家為主,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經濟快速成長,工作機會及工資逐年增加,在不久的將來,外籍照護勞工的供給將逐年減少,而在國內少子女化趨勢下,家庭照護人力亦將明顯不足。為了解決未來家庭照護人力需求不足及照護沉重負擔,我國政府祭出長照雙法:「長期照護服務法」和「長期照護保險法」。目前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於2014年1月通過立法院初審,長期照護保險法則進入草擬階段。長照雙法能否確保長期照護服務人力供給無虞,端視法令的制訂是否完善。
面對逐年攀升的照護需求,導致我國長照服務人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辛苦且薪資待遇偏低。日本照護市場也同樣因為薪資低、離職率高、持有照顧證照者投入照護工作比率低,導致照護市場面臨人力不足困境。為了確保照護勞力,日本政府並沒有鬆綁外勞政策,反而透過照護勞動環境的改善、照護人才的培育、照護專業形象的建立及職涯發展制度的建構等做法,吸引多樣化的人才參與及投入,值得我國在制訂長照雙法時加以借鏡。另外一項亟需借鏡日本的做法,就是讓民間企業與非營利團體均能進入照護產業,提供居家或機構照護服務。多年來,我國法令限制長期照護投資者必須是社團、財團法人或醫療法人,導致民間投資長期照護產業的意願不高。因此,長照雙法如果不能突破民間參與長期照護產業的瓶頸,其成效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