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三黨不過半該導向政策品質的競爭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4/06/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6期》
三黨競爭的勝負由選民而非口舌之爭決定
三黨不過半是政治的競爭,因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三國或多國分立的爭霸及合縱連橫等謀略。但兩者其實有根本的差異。三國爭霸的主要目的是要打敗別國而占領和支配其土地及人民,某國每打勝一仗就常會占有更多資源並可能提高繼續打勝仗的能力。而三黨競爭的勝負卻是決定於一段時間之後的選舉,A黨即使把B黨打得落花流水,B黨的支持者可能仍投B黨或改投C黨。民主政治的決定權在人民手中,要得到勝利的政黨要爭取人民的支持,而不是盡力傷害其他政黨及其支持者。三黨競爭和三國爭霸在這本質上的差異,表示適當的競爭方式也不相同。政黨要爭取更多選票就像廠商要爭取更大的市場占有率,三黨的競爭較像是經濟學上的寡占市場競爭,因此本文擬由這角度來討論政黨要如何競爭才對自己和國家人民更有利。
寡占市場理論可用來思考政黨競爭問題
寡占市場的理論非常多,因為每個參與者的行為假設略做改變,結論就會不同,而人們的行為也可常改變,因此可以說沒有一個理論可以直接套用到某個實際市場,更別說套用到可能有更多謀略的政治問題上。所以本文只是借用很簡化的Hotelling模型(1929),來推測政黨競爭的可能方向以及對國家社會較有利的方式。這種做法也許政治專家以及理論經濟學家都不以為然,但因為簡化的模型只對人的行為做很簡化的假設,也可能反而符合一般人的行為,並能讓有興趣和不同想法的人嘗試把自己的假設加入其中做更進一步的推論。
兩廠商或兩政黨競爭會讓定位趨於一致
Hotelling的理論可以這樣簡化說明。假設消費者平均分散在一條直線上,例如在一條海岸沙灘上,每個人都會買一杯且只買一杯冰淇淋,而有兩個品質和售價完全相同的店要在這沙灘上賣冰淇淋,消費者則會選擇到距離最近的店去買。理論要回答的問題是兩家店要分別開在哪裡對本身最有利。圖1的AB線代表這沙灘,從消費者或社會利益的觀點,兩家店最好開在沙灘全長的1/4和3/4的CD兩點,這樣消費者和最近的店之距離最長也只有1/4,買起來比較方便,也可說最有效率。中間點M兩邊的消費者分別向在C和D兩點的甲及乙店購買。但這最有效率的位置通常無法維持,因為兩家廠商都會發現把店推到更接近中間的M點會得到更多生意。例如甲若推到E而乙不動,則生意的分割點會由M移到DE的中間點F,MF的消費者會由向乙買改為向甲買較近。這力量會使甲繼續往右移,乙也往左移,直到兩家店都位在M點,而平分市場為止。
三黨競爭、政治市場、政策品質、民主政治、寡占理論、政黨定位、台灣選舉、政策共識、競爭策略、資訊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