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人觀點】拚經濟VS.拚負債

 

台經月刊

 

【經濟人觀點】拚經濟VS.拚負債

林瑞斌(作者為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侯選人)  (2005/10/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0期》

「拚經濟」在台灣以貿易導向及經濟成長掛帥的國度裡,是耳熟能詳的術語,更是執政者至高理想的代名詞,也是朝野共同的目標,人民期待的願景。曾幾何時,台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是亞洲「經濟奇蹟」的創造者,也是「外匯存底」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台灣執政當局1989年起,每年的總預算執行,呈現「入不敷出」狀況,而出現「大量舉債」的常態,長期累積下來,政府財政負債達到新台幣數兆元。年代初期整體經濟環境及經濟成長率尚稱平穩,即開始大量舉債支撐經濟發展,又無償債規劃,發展至今日田地,也可說是另類的「經濟奇蹟」,這也難怪聯合國IMF(國際貨幣基金會),針對台灣長期對內舉債支撐經濟發展的行為提出警告,要求改善。情況至此,執政者應拿出魄力,一方面捉住問題點,重下猛藥,開源節流,強化稅收;另一方面學習國外成功(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案例,好恢復台灣昔日的經濟光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由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歷年數據加以整合,如本文圖1,可以清楚發現,今日台灣財政窘況,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989~ 1997EGR(經濟成長率)年平均值6%以上,政府年負債平均約新台3,000億元1999EGR5.32%,政府舉債竟高達新台5,539.5億元,檯面上的「拚經濟」,無形中10多年後政府累積負債超過新台幣參兆元,簡直是『拚負債』2000年政黨輪替後,國內外經濟走勢趨於嚴峻,新執政者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每年舉債平均超過新台3,000億元或更多,差一點點拖垮財政(如民間單位,早已倒閉)。新執政者經歷五年多時間歷練,早應有完整的「改革方案」,在加速『堅持改革』的政見引導下,展現新的作風,呈現創新的執政績效,才不致於有失全國人民之所託,而淪為政治「鄉愿」。
 

1 1989~2004年政府負債及經濟成長統計圖

 

拚經濟全球模範前美國總統柯林頓

拚經濟在國外,較有名的成功案例,應屬前美國總統柯林頓1992年在美國總統大選時,以老布希總統執政期間留下的「財政赤字」為主題,競選政見主軸力主消除財政赤字2,900億美元),獲得勝選。就任美國總統後即開源節流,展開『高所得者加稅等計劃』的執行,引發強烈反彈,配合美國經濟的成長,全力彌補財政漏洞,經過六年努力「拚經濟」199830年來)美國政府財政收支終趨平衡2000年卸任美國總統時,美國政府財政盈餘2,370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堪稱拚經濟的「全球模範生」,值得台灣執政當局學習一番。

拚經濟政府負債財政赤字經濟成長產業外移地下經濟柯林頓模式FDI中國投資貿易赤字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