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從伊波拉病毒看APEC衛生安全合作與挑戰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從伊波拉病毒看APEC衛生安全合作與挑戰

陳子穎  (2015/0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期》

2014年3月非洲幾內亞爆發伊波拉疫情,3月底賴比瑞亞宣布成為伊波拉病毒疫區,兩個月後獅子山也宣布成為伊波拉病毒疫區,並從6月起賴比瑞亞與獅子山的病例數大幅成長;同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估計非洲各國每日新增伊波拉病例總數已累積至800人以上。根據WHO於2014年11月底的統計顯示,全球已累積有17,000名伊波拉病毒患者,其中有6,400名病患死亡,平均致死率將近四成。

這波疫情起始於幾內亞境內一鄰近森林的村落,並在幾內亞以及其臨近的賴比瑞亞及獅子山等三國造成大流行,造成26~60%之嚴重致死率。事實上,伊波拉疫情並非第一次爆發,首波疫情於1976年爆發以來,非洲地區共約有20次的零星疫情,最大規模的疫情分別在1976年及2000年以後爆發,最嚴重造成400個左右的病例。而這些疫情僅在人口密集的村落間傳染,並未造成進一步的大規模擴散,主要係因伊波拉病毒為接觸傳染,需近距離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才會傳染,且由於伊波拉病毒的超強毒性,大多數病患在染病後尚未有機會傳播便迅速身亡,因此從傳播途徑看來顯得沒有這麼容易造成傳染。

然而,這次的伊波拉疫情卻蔓延到非鄰近疫區國家的奈及利亞,甚至在西班牙與美國都傳出病例。因此,本文目的在於進一步瞭解究竟哪些因素促使伊波拉疫情的大規模傳播,並探討我國未來透過APEC在傳染病防治上可進行的國際合作。

 

2014年伊波拉病毒疫情嚴重擴散原因

綜觀這波伊波拉疫情主要的疫區所在國:幾內亞、賴比瑞亞及獅子山,皆屬於低度發展的國家,這些國家內部政經環境不穩定、資源長期不足,導致衛生體系脆弱、民眾公共衛生意識不足等內部問題,再加上全球化風潮所導致的頻繁交通運輸網絡、國際奧援反應遲緩等,都是造成此波伊波拉病毒大流行的原因。以下分別針對上揭原因說明:

(一)醫療衛生體系脆弱

有關各國境內醫療衛生體系對於伊波拉病毒之準備,根據紐約Bellevue醫院指出,「Ebola ready」的醫院係指備有足量的病房收容伊波拉病毒患者,這些病房除了必須為隔離病房以外,醫院必須在接收到病患後12小時內確認是否為伊波拉病毒的確診病例;當醫院原有的隔離病房不足以使用時,應可即時將其餘的隔離病房轉換為伊波拉患者專用隔離病房,包括另備電力,以供應病患所需的重症照護。

紐約市的HHC system,即紐約市醫療院所參與的健康照護體系,為其醫護人員建構兩階段的伊波拉準備訓練。第一階段為患者進入醫院到確診之前,所有護士和醫療照護人員須接受訓練,以初步分辨患者是否呈現感染伊波拉病毒之症狀,若出現相關症狀,則需先調查患者之旅遊史,若患者曾前往非洲伊波拉疫區,則需先進行隔離患者之行動。第二階段的訓練則是在患者被檢測為伊波拉陽性反應之後,HHC system會將患者轉送至Bellevue醫院等伊波拉專門照護之醫療中心,並秉持愈少人接觸到患者為佳的原則,而需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則以具備最豐富經驗與最佳能力者為主。

有別於美國醫療體系對於伊波拉病毒防疫的重視,西非國家並沒有足夠的經費與資源。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的統計,幾內亞、賴比瑞亞及獅子山境內約有70間規模大小不一的醫療院所,到2014年11月僅約28間醫院正常運作,另40間以上的醫院皆由於伊波拉疫情擴散處於半關閉的狀態;而這些醫院當中,僅有八間醫院內部設有隔離病房,根本無法因應激增的病例。

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主席Dlamini Zuma於2014年11月8日的非洲聯盟會議中指出,相關防疫物資動員的效率是對抗伊波拉疫情的關鍵(注1),並呼籲非洲企業集資,以協助更多醫護人員與資源投入疫區,且已有多家西非企業投入緊急基金。然而,這些資金是否確實購置疫區當地所需物資?物資是否到達疫區?以及疫區民眾或醫護人員是否有使用這些物資的能力?都是影響疫情的不確定因素。

伊波拉病毒APEC合作跨國防疫公共衛生體系大數據應用疫苗研發生技醫療產業全球衛生治理傳染病監控區域經濟安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