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經濟政策的幾種動態思考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經濟政策的幾種動態思考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06/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6期》

實際政策常要有動態思考

經濟是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體系,所以經濟學和經濟政策都應該是動態思考。然而經濟實在太複雜,因此很難有精確描述整個系統動態運作的理論。經濟理論多半是在分析靜態均衡的情況,以及兩個靜態均衡情況的差異,也就是所謂靜(Static)分析和比較靜(Comparative Static)分析。經濟學裡的動態分析常只是想像由一個均衡到另外一個均衡的變動方式,或者是做了某些變數變化率固定之類的簡化假設之後的數學模型,以勉強猜測經濟實際的動態變化,所以我們常缺乏完備的動態經濟理論來引導動態的政策。但即使動態經濟理論並不完備,有時候一些動態的因素也可以用來幫助經濟政策達成其目的。本文擬以最近政2050淨零碳排路徑被批評為不明確、柯文哲市長說新防疫模式要明講會有多少人染疫,以及張忠謀先生對台積電赴美投資的評論為例,討論經濟政策中的幾種動態思考。


未來的不確定性使政策不見得該事先就訂得很明確

經濟的動態變化通常還帶有不確定的因素,也就是一些重要的因素常有人們猜測不到的未來變化,因此面對動態的政策問題還不只是要考慮動態,更要考慮各種不確定的因素,這也常是政策要有動態考量的主要原因。2050淨零政策而言,從目標到可用的方法到可能的成本,都有很多現在不知將會怎樣變化的因素,因此各國政府提出的政策方案都不太可能很具體,很具體的政策數字到時候也不一定能做到,甚至不值得做到。


淨零碳排目標只是不確定情況下的暫時目標

就目標而言,雖然有很多研究認為碳排放非淨零不可,但也有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各國同意淨零並不是因為科學上有絕對就是這樣的結論,而是很多人認為若要等到有確定的科學結論才開始淨零,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地球和人類可能要遭到極大的傷害,因此人類不能冒這風險去等待不知道何時才能沒有爭議的結論。現在就開始且2050年為目標的政策,其實就是個面對不確定而做的決定,幾年之後新的研究證據說不定會讓人們改變這個決定,包括提前或延後達到淨零的期限。


國外政策的變化也使我們的政策必須改變

對個別國家和廠商而言,他們所需達成的目標也可能不是由自己決定,歐盟要課邊境碳平衡稅的決定就使很多國家必須提前追求減碳,大廠商如蘋果公司決定要其產品零碳排放,也使其供應商必須設法達到標準,而供應商所在的國家也必須有能符合這些標準的綠電及其他措施才能留住蘋果公司的供應商。這些外國和廠商的決策未來也可能改變,而使相關國家的政策規劃必須納入這些不確定因素。

經濟政策動態思考靜態分析不確定性政策調整淨零碳排最適控制防疫政策經濟結構戰略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