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5G時代下主要國家頻譜釋照機制研析
吳俊緯 (2019/12/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2期》
因應電信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國政策監理機關建立頻譜劃分機制以分配行動頻譜執照。無論就申請者人數或取得頻段而言,當頻譜愈供不應求,愈能彰顯分配機制的重要性。由於頻譜為重要且稀少的天然資源,能夠分配行動通訊服務使用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因此如何選擇頻譜申請者及如何達成最大社經利益,為5G時代的重要挑戰。
行動頻譜執照劃分方式主要分為兩類:行政程序(如審核制)與市場導向(如拍賣制)。審核制最初係由政府或監理機關根據申請者提交的計畫,選出獲得頻譜使用權的申請者。目前仍有國家採審核制以推動公共政策、提升行動通訊覆蓋率等,運作也相當成功,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其拍賣往往過於耗費時間與金錢,因此多會選擇行政程序的方式釋出頻譜。然審核制的主觀性與偏見無可避免,若是將這套方法運用在分配頻譜上或許難以選出最佳申請者,結果也可能會受到質疑。
頻譜拍賣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將頻譜分配給最能發揮頻譜效益的業者,如此業者也會積極競爭並建立高品質、高覆蓋率的通訊網路,進而取得消費者信任。拍賣方式除能將頻譜有效分配外,還有其他優勢,如頻譜拍賣機制較為客觀,只要妥當設置拍賣程序,大致上不會有不合法的疑慮。此外,拍賣方式使得國家在分配頻率資源的同時,也能回收可觀收入,總金額則取決於市場競爭。
頻譜拍賣機制概述
鑒於目前國際上多數國家皆採拍賣制作為5G頻譜釋照的主要方式,本文將針對頻譜拍賣制度進一步探討。
頻譜拍賣設計的演進不亞於行動通訊市場的快速發展。自1990年代拍賣方式出現後即不斷演進,雖然目前該領域仍持續不斷創新改良,但普遍已有如單一回合拍賣與多回合拍賣等形式,修正過去已知的缺點。
(一)單回合拍賣制
單回合拍賣制(Single Round Auctions)僅提供業者一次機會提交欲取得之頻譜,經過評估後選出得標者。最常見的模式為單回合投標金額簽約拍賣(Single Round Pay-as-Bid Auction),也稱為單回合第一定價密封投標拍賣(Single Round First Price Sealed Bid Auction),拍賣方式採取盲拍,競標者並不會知道其他競標者的出價資訊。然盲拍可能會導致未能預料的拍賣結果,且由於缺乏其他資訊,競標者為打敗其他業者很可能導致出價過高;變相產生競標遮蔽(Bidder Shadows/Shades),使頻譜得標金額與實際價值相差甚遠,反而增加頻譜流標風險,導致「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注1)的結果。
(二)多回合拍賣制
多回合拍賣制(Multiple Round Auctions)讓業者能夠經過一系列單獨競標回合回應其他業者出價。整體而言,業者提交拍賣內容區塊與出價金額,且所有競標者將能獲得部分出價資訊。接續的競標回合則允許反向出價(出價高於前一出價者,Counter Bids),直到競標達到結標條件(通常為一或以上回合並未出現反向出價時)。這種多回合拍賣方式一般會對業者進行規範要求,使競標者在每回合更為主動積極的出價,以避免「狙擊」(sniping)的情況發生。所謂狙擊係指競標者直到拍賣最後一回合才出價,狙擊的業者並未參與先前幾回合的拍賣,使其他出價者無法得知相關資訊,進而破壞原先拍賣為提供更多市場價格資訊的目的。
多回合頻譜拍賣可分為各種不同類型,其中標準類型為「多回合上升拍賣」(Simultaneous Multiple Round Ascending, SMRA)。大多數的頻譜拍賣都有多種執照供業者選擇,因此SMRA的拍賣回合可按照不同頻段或所在地理區域作為劃分。由於SMRA同時釋出所有執照供業者出價,業者也能夠配合其營運計畫,針對所需執照完整出價,並匯整考量互補頻段進行出價,假設金額過高則可以選擇其他頻段或放棄出價。
5G頻譜、頻譜拍賣、行動通訊、監理政策、數位經濟、頻譜分配、競標機制、電信產業、網路覆蓋、國際比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