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由物流業發展看政府配套政策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01/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期》
前總統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曾提出「以網路代替馬路」的主張,民眾可以藉由網路的便利性辦妥許多原本須親自向公部門申辦的事項,不用出門。時至今日,由於智慧手持裝置的普及與無線通訊的速度大增,電子商務的發展日益普及,但即使電商能節省消費者外出購物所需的時間,卻無法避免廠商把商品遞送給消費者的過程,需要由物流或快遞業者來執行這「最後一哩路」,卻也衍生出許多都市管理上的問題。對此,地方政府應可採取更多的配套措施,讓物流業可以蓬勃發展且能同時維持城市的環境與秩序。
首先,我們來看國人使用網路參與經濟活動的狀況。根據國發會2016年11月公布的「105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民眾最常透過網路查詢商品資訊及價格(67%),和透過網路購買物品(64%)。從網購頻率及金額來看,網購族過去一年平均消費13次,年消費金額為新台幣17,533元。網購族最近一年曾使用過的付款方式,以超商取貨付款(79%)和貨到付款(74%)為主;不過,若從最常使用的一項網購支付方式來看,則以線上刷卡(32.0%)和超商取貨付款(31.8%)居多。
進一步從產業面來看,2016年我國無店面零售業營業額(包含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直銷業及自動販賣機等)為新台幣2,279億元,2017年在未包含「雙11」的熱銷下,1~9月的營業額即達1,737億元,年增率為3.93%。雖然近年我國無店面零售業的成長率在基期逐漸墊高之下使得增幅減小,但仍保持正成長,估計2017年在景氣回溫且加上業者限時特惠活動與網路直播等促銷活動的帶動下,可持續成長。可以預期隨著電商的市場愈來愈大,對於物流快遞的需求將有增無減。
至於國內快遞服務業的發展現況,依據財政部統計,快遞業中的「宅配服務」部分隨著網路購物市場快速成長,近年銷售值份額不斷擴大,2016年全年銷售值為新台幣15.85億元,2017年1~8個月即已達15.47億元,比2016年同期成長32.47%。我國快遞服務業以國內市場為重,近年投遞量占比平均在七成左右,2016年達82.87%,較2015年上升3.76個百分點,而2017年1~8月則更進一步拉升至85.48%。就趨勢來看,內需市場比重有持續擴大跡象。國內快遞市場的成長主因為網購、網拍與團購等消費行為快速成長,促使近年投遞量能維持高檔。
然而,民眾在考量電商的消費需求上,除了價格實惠,甚至免運費之外,配送的便利性也是重要因素。消費者理想中的電商配送服務,已不光只是求快,而是要在顧客所期待的精準時間內,準時到達指定地點。這種少量多樣化的商品遞送,使得物流業的即時性變得很重要,但衍生出的就是快遞業者因為時間壓力而在市區亂停車的交通問題,以及排放廢氣的空氣汙染問題。
智慧物流、最後一哩路、電商配送、冷鏈物流、電動車政策、物流法規鬆綁、都市運輸管理、配送自動化、快遞交通問題、數位經濟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