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新加坡區塊鏈政策與應用發展
陳映竹 (2019/10/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0期》
自Satoshi Nakamoto在2008年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論文,在其中提到,建立一套基於密碼學的原理,去中心化、不需要透過第三方驗證機構認證的電子交易系統,並將之作為預防發生雙重支付詐欺事件的解決方案。
基於比特幣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不易被竄改等特性,之後便有各種應用基於比特幣之上進行相關開發。由於Bitcoin技術的限制,之後由Vitalik Buterin另外開發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而各種應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狂熱的數位代幣與加密貨幣的支付應用,造成各國政府、央行在面臨區塊鏈技術應用時,以嚴謹的心態對待,甚至是以高壓手段,如中國強制執行Know Your Customer (KYC)要求,並加強管制。
檢視全球區塊鏈應用發展,政府、新創團隊和開發社群、學術界、私營部門會相互競爭,只是政府多會以法規主導的角色干預及限制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發展。不過新加坡政府是由政府主導,積極與新創公司、學術界、私營部門共同合作,政府鼓勵試驗與企業應用、調適相關法規,建立友善的公私合作生態體系。
新加坡區塊鏈的公私合作發展,其實是該國政府數位轉型戰略下的一個脈絡。在2018年時,新加坡已成為亞洲國家進行政府數位轉型的標竿。在法制上,它建立公私夥伴關係框架,鼓勵發明者和企業可以和政府合作,也提供監理沙盒,讓這些試驗中的新專案可以在沙盒中測試並被保護,促進各種科技應用的創新與實踐;在科技與資料應用方面,不僅以民眾為中心來設計應用服務,也積極地在網站上公開各種公務資料作為研發與創新的參考、發展全新的電子支付生態系、擴大開放資料的取用廣度與深度等。
區塊鏈政策、Ubin專案、Tribe加速器、金融科技、跨境支付、智慧財務中心、公私合作、法規調適、監理沙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