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海洋能: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關鍵技術
余璧安(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4/17) 《台經月刊第48卷第4期》
海洋能為全球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關鍵助力,發電方式包括海洋溫差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汐能與鹽差能,有助於減少全球溫室氣體之排放。全球多國正積極推動海洋能發展,透過政策補貼與技術研發提升裝置容量。隨著全球將海洋能納入發展規劃之下,海洋能產業將透過政府支持、明確的市場能見度和創新的投資機制,促進海洋能發電技術成熟、降低成本並創造投資,進而充分實現海洋能發展之市場潛能。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之問題日益嚴重,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重要性,紛紛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之長期政策目標,以因應全球暖化危機與能源轉型之發展。在此背景下,台灣亦不例外,提出了台灣2050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及《氣候變遷因應法》等,預計在2050年之前達成淨零排放與能源轉型之政策目標,以響應全球對抗氣候變遷之目標。海洋占地球表面71%的面積,其擁有巨大的能源儲備,海洋能作為近年來新興再生能源,受到愈來愈多國家的關注,並已成為未來綠色能源發展與轉型的重要選項之一。
海洋能定義與種類
海洋能係指利用海洋的各種現象轉換為電能或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有助於減少全球溫室氣體之排放。可被用來發電的海洋能型態有許多種,根據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三條規定,海洋能發電技術之分類可分為海洋溫差能(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OTEC)、波浪能(Wave Energy)、海流能(Ocean Current Energy)、潮汐能(Tidal Energy)、鹽差能(Salinity Gradient Energy)等,此外,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 2020年報告,海洋能可大致分為以下種類。
(一)海洋溫差能
係指利用海洋表面的溫水海水與深層冷水海水,兩者之間的溫度差來轉化為電能而進行發電。
(二)波浪能
係指利用海水之波浪上下運動的動能和位能變化而進行發電。
(三)海流能
係指利用海水的週期性運動進行發電。海流可大致分為洋流與潮流,洋流如同海中之河流,是具有相對穩定流速與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而潮流則為流速與流向一直有規律變化的海水水平來回運動。
海洋能發電、2050淨零、波浪能、潮汐能、能源轉型、躉購費率、技術研發、再生能源、政策補助、示範場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