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推動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發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推動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發展

蕭景元、何玉麗  (2011/07/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7期》

自從日本3月11日發生地震海嘯,摧毀福島核能發電廠,導致大量輻射物質外洩,嚴重汙染水、土壤、動植物等事件以來,發展分散式再生能源,以取代核能發電的呼聲再度響起。而我國也並未自外於這股潮流,政府不但決定1~3號核能電廠正常除役運轉、不再延役,也不再規劃興建新核能發電廠。未來用電需求除以傳統化石燃料轉換供應外,考量能源多元化及自產的重要性,再生能源發電也將逐漸在電源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

再生能源,雖不具耗竭性且可以源源不斷地使用,而且不會或甚少產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但其發電數量多寡與自然環境條件關係密切,也就是屬於間歇性發電,而使得其運用與發展受到限制。自古以來自然界如此豐富的天然資源,未受到充分利用,其原因就在此。

事實上,我國自2002年開始即陸續研擬再生能源發展方案、再生能源五年示範推廣計畫,更在行政院挑戰2008中成為國家發展的重點計畫,甚至全國能源會議、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全球產業科技高峰論壇等重要會議,也長時間研議討論發展目標。2002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草案,規劃至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為650萬瓩;2005年6月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將其修正為700~800萬瓩、2025年為800~900萬瓩。2009年6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擘劃未來20年內,我國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將新增650萬瓩至1,000萬瓩,以大幅提升我國再生能源使用。此裝置容量數量,其占發電系統的比率約達8%以上。再生能源發電比率占發電系統的比率若高於此一數據,將對我國電力系統供電穩定造成衝擊。

電力系統承受再生能源發電的比率,會因電網結構、電網中的一般電源數量及位置、再生能源的設置地點、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的情況,以及電力公司對於電力系統的控制能力而異,無法一概而論。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各國為擴大引進再生能源等分散型電源,並確保電力系統穩定,已積極發展相關技術。因此本文將收集各國做法,借鏡其經驗,以作為我國未來推動之參考。

 

再生能源發展對電力系統之影響及因應

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亟需日照條件或風場的配合,因此出力不確定、產生的電能無法調度,且波動相當劇烈,屬於人力不可控制的電源。當其電能整合進入電力系統,則備轉容量必須大幅增加、調頻機組效率必須大幅提升、輔助服務必須相當充足等。

截至目前為止,各國電力公司為降低再生能源發電併網造成的影響,通常採取之因應措施,包括限制其併網的電能數量,以不超過10%為原則;或制定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併聯技術要點,藉由相關設備間保護協調規劃、設計、安裝、運轉規範,確保電力系統供電品質;或要求併網者提供個案電力系統衝擊分析檢討等。

近年來倍受各國注目的智慧電網(Intelli Grid),用來解決各類分散型電源加入電力系統的障礙,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因為網絡中整合了新的ICT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儲能技術、升級的自動化電力系統技術、微電網和互操作性技術,以及電壓和回應性電力控制技術等,致使其具備多項功能。包括具有自我修復功能,進而提升系統可靠性;將各種電能和儲能技術整合在一起,確保供電穩定;用戶端能清楚掌握用電狀況並自我控管,而供電端能落實時間電價的供電經營模式,有助於電力公司進行需求面用電管理;並能降低輸配電成本,亦即產能和電網容量擴充的投資成本降到最低,促使電力系統資產運用最佳化、有效化;同時容許大量再生能源電能匯入系統,達到碳排放減量目標。由於智慧電網功能的多樣性、有效性,遂成為各國積極發展的對象。

再生能源智慧電網核能退場分散型電源電力系統間歇性發電電網穩定能源轉型微電網儲能技術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