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全球競爭力報告行之多年,主要採用多構面的分析方法(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除了分為四大構面因素(Main Competitiveness Factor):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每一個構面因素又由5個中分項因素指標(Sub-factor)構成,而中分項指標又由多個細項指標(Criteria)構成。2010年整體競爭力指標共有327項細項指標,較2009年減少2項,其中經濟表現指標由82項細指標減少至76項,政府效能指標由70項細指標增加至71項,企業效率指標維持67項細指標,基礎建設指標由110項細指標增加至113項。其中統計指標(hard data)比重占2/3,問卷指標(opinion survey)比重占1/3,問卷調查寄發時間為2010年1月,回收時間為2010年4月,評比回卷數為4,460分。2010年評比國家數為58個,冰島又重新加入評比。以下針對2010年評比結果進行探討分析。
金融海嘯使新加坡暫代美國成為競爭力榜首
金融大海嘯的重災區為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故一向名列前茅的先進國家因經濟表現明顯惡化,而在排名上有所退步。根據2010年IMD世界競爭力排名,新加坡取代美國成為競爭力排名榜首,其次為香港與美國。我國為本次競爭力排名中名次進步最多的國家,從2009年的第23名進步15名至第8名。名次退步最多的國家皆為東歐小國,分別是斯洛維尼亞(第32退步至52名)、斯洛伐克(第33退步至49名)、保加利亞(第38退步至53名),冰島2010年重新加入評比,名次為第30名(2007年評比為第7名)。
在亞洲各國中,新加坡與香港分別位居第1名與第2名表現最佳,而中國上升2名至第18名;日本因經濟表現不佳,由第17名下降至第27名;韓國則上升4名至第23名;馬來西亞上升8名至第10名,首度擠入前10名。各大分類指標中,經濟表現指標以中國表現最佳,其次為香港及新加坡;政府效能與企業效能指標則以新加坡與香港較佳;基礎建設則以新加坡表現最佳,其次為日本。
我國綜合競爭力排名大幅上升至第8名
我國在2010年IMD全球競爭力排名由2009年的第23名大幅上升至第8名,四大項指數名次皆有大幅提升,而2009年退步最多的「企業效能」指標,進步19名至第3名,其中生產力與效率、態度及價值觀名次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而金融與經營管理指標首度進入前10名。而名次進步最多的中分類項目為國內經濟,主要是受到國內景氣回溫,經理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具多樣性與經濟恢復力道強勁,因此國內經濟為各類指標中名次上升最多的指標。此外,歷年來我國表現最差的國際投資指標雖大有改善,但與其他中分類指標排名仍有相當差距,為各中分類指標中排名最差的指標。
我國2010年四大類指標表現皆不俗,「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排名皆大幅提升,茲分析如次:
(一)「經濟表現」因國內景氣復甦,進步24名至第17名
我國景氣於2009年下半年開始復甦,且復甦力道強勁,雖2009年統計指標仍不盡理想,但問卷指標項目大幅躍進,如經濟多樣化(第3)、匯率(第4)以及經濟恢復力(第9),統計指標表現較佳的為消費者物價(第4)、經常帳收支占GDP的比重(第5)、商品出口依存度(第11)與海外投資占GDP的比重(第12)。另外,近年表現最差的項目「國際投資」,上升11名至第39名,但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維持第51)、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存量金額(第40下降至第51)、外人直接投資流入占GDP的比重(第46下降至第47)表現不佳。另外表現較差的指標還包括觀光收入占GDP的比重(第37)、失業率(第13下降至第33)、生產區位的移動(第34)、研發中心的遷移(第32)。
(二)「政府效能」中財政政策仍為最具優勢項目,企業法規名次大幅提升
政府近年控制財政支出發揮優勢效能,也使得財政政策指標蟬聯我國各中分類指標中表現最好的項目,由細項指標觀察,消費稅率(第4)、稅收占GDP的比重(第6)表現皆相當亮眼;法規體制面以外匯存底(第4)、資金成本(第5)以及官僚體系(第8)表現最佳;而企業法規大幅改善,則是因為經商的方便性(第7)以及勞動法規(第8)表現提升。雖企業法規名次大幅改善,但仍有多項細指標表現欠佳,包括外人投資限制(第49下降至第50)、解僱成本(第48下降至第49)、勞動市場的彈性(第50上升至第48)、企業成立所需天數(第50上升至第39)、外勞僱用(第46上升至第37)。
(三)「企業效能」排名大幅提高,顯示我國企業因應金融海嘯調整經營有道
金融風暴對我國出口型製造業影響甚深,以致我國向來最具優勢之此企業效能項目於2009年大幅滑落。不過,風暴後企業利用裁員與無薪休假、暫停資本支出、去化存貨等方式,有效改善財務體質,使得我國企業效能項目大幅提升,擠進前10名。此大類相對優勢的項目包括:借貸容易度(第1)、市場變化適應性(第2)、企業家精神(第7上升至第3)、股票市場(第3)、銀行資產(維持第4)、員工積極度(第4)、企業取得創投的難易度(第7上升至第4)以及金融服務(第4)。表現相對弱勢的項目皆為勞動市場指標,包括婦女勞工占總勞動人口的比重(第38)以及勞動人口比例(第37)。
(四)「基礎建設」仍以科學與技術基礎建設表現最佳,醫療環境與教育表現相對落後
本類指標排名恢復至2008年的水準,主要是科學與技術基礎建設表現提升。其中表現較佳的項目為技術開發經費的取得(第2)、高科技產品出口比率(第4上升至第3)、專利權生產力(維持第3)、科學教育在學校的重要性(第3)、扶養負擔比(第5上升至第4)、專利數比率(維持第4)、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維持第5)、固定寬頻費率(第2下降至第5)、R&D人員占比(第6)等。此外,表現較差的項目則為中等教育師生比率(第44下降至第46)、商業活動能源消耗(第42)、醫療支出占GDP比重(維持第40)、初等教育師生比率(第37)、行動通話費率(第37)、寬頻速度(第37)等。
結論
我國在本次IMD世界競爭力排名大幅提升,顯示在經過金融風暴的洗禮後,不論是政府或是企業皆積極改善法規環境與經營體質,尤其是企業效率的大幅提升,不但再度反映我國企業經營的彈性與靈活度,也顯示出經理人對經濟前景的樂觀。不過,在經濟復甦的同時,勞動市場仍表現弱勢,而勞動向來為景氣的落後指標,短期內不易緩解,此外,從報告結果也可以發現,生產區位與研發中心的遷移,有可能成為我經濟發展的隱憂,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