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因應環境與產業發展趨勢下之酪農飼養與管理策略——以乳牛產業為例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因應環境與產業發展趨勢下之酪農飼養與管理策略——以乳牛產業為例

陳俞瑾  (2022/03/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3期》

   炎熱天氣對經濟動物之影響隨著氣候變遷而日益加劇,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預測地球環境溫度將2032~2050年間升高1.5,伴隨大氣溫度升高趨勢,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於年度生產期間平均恐面臨四至六個月之高溫與高溼環境,此將可能成為限制畜牧產業發展因素之一,對酪農產業而言更是一大挑戰與困境。

 

酪農產業面臨熱緊迫威脅之因應策略

依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年報2019年世界牛乳產量逾八億噸,並以亞洲42%總產量為最大產區,其次為歐26%、美23%。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國內牛乳產量逐年提升,2020年已437,155公噸,產值更逾新台114億元。考量我國與紐西蘭簽訂之「台紐經濟合作協定」將2025年實施期滿,屆時將取消紐西蘭乳製品進口列關稅配額,國產鮮乳恐將面臨進口牛乳販售價格之威脅,為維持國內牛乳產能與產業發展,避免其受熱緊(Heat Stress)影響致供應量不足或生產成本提高,應投入更多研究以解決產業問題。目前已有許多針對舒緩泌乳牛熱緊迫之研究,主要可分為畜舍管理、飼糧營養調整、遺傳選育及動物健康等策略(附圖)。

 

   舒緩泌乳牛熱緊迫之主要策略 

 

國際上乳用牛品種以荷蘭牛為養殖大宗,其中又以原產自荷蘭與德國之歐洲溫帶牛種為全球主要產乳品種,因其泌乳能力佳且生產效率良好,故也是台灣酪農飼養之主流品種。然而,因品種產地關係,其對環境之抗熱性較差,引進後即面臨養殖環境差異,後仰賴國內如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等研究單位長年致力於育種改良技術,方逐漸適應本土環境。依據農委會統計資料2021年第三季台灣地區之乳牛飼養場數558場,在養乳牛數量125,500頭(其中含產乳65,521頭、未產女59,559頭及乳公420頭)。惟近年氣候變遷加劇,加上本土環境不利乳牛飼養等因素,若僅依靠育種工作不但花費較長時間,亦較不易提升台灣乳牛產業之永續發展實力。

當高溫與高溼相互結合將限制動物散去過多之體熱,並加速消耗既有能量以啟動對應生理機制,該過程將造成動物生理壓力,即為熱緊迫,特別在夏季對經濟動物如牛、羊及豬隻之生長、繁殖性能及相關產品生產等造成直接負面影響,更劇者將引起乳用動物之乳房炎、酮症及瘤胃過酸等突發性疾病,間接影響家畜生長健康與生產表現(附表)。

氣候變遷乳牛熱緊迫酪農管理智慧農業飼糧調控智慧化設備產業升級畜牧技術循環農業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